廣東高校加速上“新”: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培育新質生產力|灣流

春耕時節,兩臺無人駕駛水稻直播機依靠北斗導航自動認路和精準播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建設的首個水稻“無人農場”,已實現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程無人化,致力於將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中解放出來。

焊接、打磨、噴塗、搬運、裝配,在製造業智能化生產線上,一批批工業機器人正在高速運行中——廣東工業大學黃運保教授團隊在機器人工業軟件領域開展了系列創新性工作,已在重工、家居製造、船舶、工程建設四大行業、十幾家標誌性企業中展開應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記者採訪發現,“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爲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正使一流人才培養集聚、科學研究創新成爲廣東高校新的關鍵變量與增量。

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加快培養模式改革

“在學校我學到怎樣產生靠譜的創意,在這裡我把創意實現成產品。”近日,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孫海霞告訴記者。

孫海霞是華工與廣納院聯合進行的“跨領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專項的27位博士生之一,也是華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生。他們在校完成兩年理論學習後進入企業實踐,在企業導師帶領下從事聯合研發。依託廣納院這一國家級納米產業創新平臺,孫海霞已發表兩篇高水平SCI論文和申請一項發明專利。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華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去年成立,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匯聚校企頂尖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力量,共同加快集成電路、新材料、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

學院採用工程碩博士有組織聯合培養新機制,以需求爲導向,以項目爲牽引,採取校企共同選題的方式,由企業牽頭列出關鍵領域問題清單,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匹配校內導師,面向優秀應屆推免生和企業一線優秀在職技術骨幹選拔生源。

目前,該學院已與超50家企事業單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業化、集成電路及新一代通信、粵港澳大灣區醫藥與健康產業、綠色能源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等六大領域,有效推進高層次人才的校企聯合培養,做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共同體,深度打造卓越工程師培養“樣板間”。

“作爲高校要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着力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提到,該校構建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推動傳統農科適應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並促進非農學科圍繞“農”字凝練學科方向、延伸學科鏈條,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例如,華農今年新增“生物質能源與材料”專業,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培養系統掌握生物質化學、生物質能源工程與技術、生物質材料、生物基化學品等專業知識的新工科人才。

近年來,廣工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備受華爲、廣東電信、廣東通信服務集團等名企青睞,其中廣東電信每年錄用廣工畢業生人數居全國高校首位。“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錨定人才培養‘關鍵點’,以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創新發展的驅動力。”該校黨委書記胡欽太表示。

據介紹,爲構建新質生產力,助力產業和科創雙促,廣工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構建“衝一流”的學科矩陣;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圍繞“缺芯少核”“卡脖子”技術和“雙碳”等目標培養輸送急需緊缺人才;進一步打造新工科人才培養“廣工模式”,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推動基礎研究提質增效,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上肩負着神聖使命。

在華農增城教學科研基地裡,記者瞭解到,在新質生產力的“加持”下,無人農場還可以對作物生產過程實時監控,根據作物的長勢、病蟲草害情況做出決策並自動進行灌溉、施肥和施藥等精準作業,實現田間有“耳目”、雲端有“大腦”、地裡有“醫生”。

目前,這項技術已被推廣至全國多個省市,在國內15省啓動30個無人農場建設,種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和花生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既部署了‘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了‘橋和船’的問題,爲高校推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李鳳亮表示,華農將把服務“國之大者”和“省之大計”作爲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暢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環,以高水平、有組織的學科佈局、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型人才培育爲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

據悉,圍繞生物育種、人工智能、再生農業技術、設施農業等前沿領域,華農跨學院、跨學科、跨領域組建科研攻關團隊,建設一批高水平涉農重點實驗室、科研試驗基地、現代化種業基地等科研平臺,不斷提升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能力水平。

工業軟件作爲智能製造的大腦和神經,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之一,也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新質生產力之一。“國內急需一套國產機器人工業軟件,我們針對需求來設計軟件,讓我國工業機器人可以開足‘馬力’。”廣工教授黃運保說道。

當前國外機器人產線工業軟件對不同品牌機器人和設備,尤其是對國產機器人和國產設備適配度低。針對這一痛點,黃運保團隊致力於國產機器人工業軟件開發應用研究,對標工業企業產品多品種、小批量、更新快等特徵開發了多場景工業機器人柔性加工產線數字孿生中控系統RobDTS。該系統具有國產自主、跨平臺、模型驅動、數字孿生等特色功能,從實驗室走入機器人制造企業,支持多種工藝,如搬運、焊接、裝配場景下的軌跡仿真,並根據企業需求不斷加快產品迭代改進,助力國產機器人工業軟件“突圍”。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目的在於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校要切實推動基礎研究提質增效,推進有組織科研,鼓勵創新交叉研究。”胡欽太介紹,當前,廣工強化了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化工、環境等國家急需領域謀劃佈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建設,全力打造高層次人才高地、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着力以科技創新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芯片封裝、高端印製電路板加工、北斗衛星導航、IC設計、工業設計、精細化工等領域做優做強。

此外,廣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運營,大力促進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助推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廣工獲頒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該獎項爲中國產學研界最高榮譽獎,旨在鼓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中醫藥+”產業創新需求

除了令綜合類、理工類高校受益外,新質生產力也讓中醫藥高校遇見新的發展可能。“‘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爲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提供了更多的‘中醫藥+’產業創新需求,有利於促進學校產學研水平的提升,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文鋒表示。

分析指出,當前粵港澳中醫藥產業還存在產業鏈分佈較爲分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地合作優勢未能充分發揮、科研成果轉化關鍵的概念驗證和中試等服務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

爲此,廣中醫自“新質生產力”提出以來,把產學研融合以及成果轉化能力建設作爲發力點,改革成果轉化頂層架構和領導體系,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作爲專職機構,高位統籌學校本部、校屬和校地合作的教學、科研、醫療單位等資源配置;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打造省級中藥製劑中心;建設高水平科研和產業化賦能平臺,錨定“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目標導向,奮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總統籌|孫愛羣 林潔 吳江 黃麗娜統籌|孫晶 劉佳寧文 陳亮圖 學校供圖(圖片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