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好發「肢端黑色素癌」苦無標靶藥 國衛院找到關鍵分子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沈哲宏(右)團隊和高雄醫學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進行肢端黑色素癌研究,成功解開TRPM1調控癌細胞惡化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可能的治療策略。(王家瑜攝)

黑色素皮膚癌好發於白人,大約5成患者帶有BRAF基因突變,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治療,但亞洲人致病原因和白人不同,常見的是手掌、腳底部位的「肢端黑色素癌」,目前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標靶,治療恐面臨困境。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進行臺日跨國研究,找出可調控癌細胞惡化的關鍵分子機制,並建立臺灣本土細胞株,可望爲肢端黑色素癌治療帶來新契機。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沈哲宏指出,由於歐美等白人族裔的身體防護力不如有色人種,當皮膚接受陽光照射,可能造成DNA損傷,長期可能產生基因突變,導致癌症發生。目前已知近5成黑色素皮膚癌患者帶有BRAF基因突變,已有標靶藥物針對該基因突變做治療。

然而,在亞洲人身上較常發生肢端黑色素癌,主要發生在手指、腳掌、指甲等部位,由於不易發現,許多病患就診時已經是三、四期,病竈轉移而無法切除,且亞洲患者不常見BRAF基因突變,代表目前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中晚期患者僅適用化療或放療,治療面臨困難。

沈哲宏團隊和高雄醫學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進行肢端黑色素癌研究,成功解開TRPM1調控癌細胞惡化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可能的治療策略。該研究已於今年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沈哲宏說明,臺日雙方共收案87名受試者,分析癌組織檢體發現,瞬時受體電位褪黑素蛋白TRPM1表達越高,癌症分期較差、腫瘤較厚,且較容易發生遠端轉移,導致病人存活綠顯著下降;進一步談討其作用機轉,發現TRPM1會增加細胞鈣離子濃度,活化鈣離子訊號傳遞激酶CaMKII,進而活化下游蛋白激酶B(AKT)的訊息傳導路徑,促進細胞惡性化。

爲了找到壓制CaMKII的方式,研究團隊透過高醫找到一名TRPMA表現量很高、CaMKII活性高的患者,透過細胞分離術建立本土細胞株,並且在細胞實驗中找到一款小分子化合物KN93,由於結構和CaMKII相似,可以擔任競爭角色,壓制CaMKII活性,進而壓制下游的AKT,達到抑制細胞侵襲的效果;小鼠實驗也顯示,隨着KN93劑量增加,可以明顯看到CaMKII被壓制。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長劉柯俊表示,西方人和亞洲人罹患黑色素癌的原因差異大,西方藥廠較少着力在肢端黑色素癌,因此留下更多研究空間,亞洲藥廠藥物開發競爭優勢大。這項研究對於亞洲人種的癌症防治和治療有很大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開端,後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將和院內外單位持續合作,以此研究結果作爲肢端黑色素癌治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