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肯定雙贏 爲兩岸交流鋪墊

金門殯葬所30日爲2名罹難的大陸漁民舉行公祭,金門縣長陳福海(前排左二)、縣議會議長洪允典(前排左一)、海委會副主委兼海巡署長張忠龍(前排右二)及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前排右一)到場致意。(於家麒攝)

0214金門事件順利落幕,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爲,民進黨政府不再執着「官方對官方」協商;陸方也不再堅持將事件定性爲「惡性撞船」,雙方各退一步,尋求事件務實解決,值得肯定。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嶽也認爲,這是兩岸自520之後人員雙向正常交流,做了一個很好氛圍的鋪墊。

金門事件歷時5個多月才達成共識,外界將此次協商過程形容爲「金門模式」。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表示,此說法「跳太快」,但至少兩岸在面對衝突的危機管理上,已有個案可參考;可以預期兩岸若發生任何衝突,雙方不會一直處在僵局,仍有一些開創性的方式來解決爭議。

對於事件的解決是否對兩岸民間交流釋出好的訊號?曾偉峰觀察,此次兩岸官方最大的共通點是在「人道」和人民的福祉。雖然政治歧異仍大,但至少在民間需求等方面可以溝通,從此出發,可能會漸漸外溢到民間領域。他說,至少在觀光、就學、民間組織等互動上,民間交流可能會在兩岸既有的對話機制上「看到一些曙光」。

左正東則直言目前情況不明朗,包括司法偵查報告尚未公佈,而這是否會造成新的爭端,仍待觀察。「兩岸關係是一步一步來的,這些事件解決後,才能看到兩岸關係能否再往前進」。

張五嶽認爲,520以來,兩岸較多的是緊繃、對立,現在事件能圓滿落幕,可預期胡姓釣客返臺或澎湖漁船事件,甚至對金馬開放旅遊或陸方想推動福州、廈門與金馬進一步融合發展,都是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則表示,此事件表明兩岸缺乏政治互信、沒有官方溝通管道是非常危險的,呼籲賴政府回到憲法定義下的中華民國,遵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展現改善兩岸關係的信用和誠意,纔是維護兩岸和平穩定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