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疾呼 檢討交通違規執法品質、道路設計

去年交通違規舉發件數、未結案件數「雙飆」,交通學者認爲,此現象凸顯執法只是手段之一,非萬靈丹,效果未必能完整顯現,應定期檢討背後原因。另外也有學者認爲,這與去年放寬檢舉項目影響執法品質有關,但國人駕駛習慣仍待改善。

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未結案件比例增加就凸顯執法終究只是個手段,可視爲短期的猛藥,但並非萬靈丹。他舉例,像是未停讓行人去年雖然有近十五萬件舉發,但未結案件也有一萬多筆,是否因爲道路設計有模糊空間,或行人本身違規影響判定標準,應該要檢討背後的原因。

李克聰指出,去年以來各單位用盡全力改善交通環境,但今年一至四月行人死亡僅較去年減少一人,代表加強交通執法雖然可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但時間一旦拉長就可能無感,還是要配合工程跟宣導面。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邱裕鈞表示,去年未結案件增加可能與放寬民衆可檢舉項目有關,大量的民衆浮濫檢舉案件可能導致被檢舉人不服申訴,凸顯出執法品質的問題,微罪不開放民衆檢舉後,未結案件件數應該會大幅減少。

他也說,儘管未結案件增加與道安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國人駕駛習慣及文化實在有待改善。過去放寬民衆檢舉主因警力不足以即時處理每起違規報案,但開放民衆檢舉又被過度濫用,已造成後端工作負荷,建議警察單位可與具公信力的委外單位合作,配合重點取締項目,訓練委外單位幫忙從事檢舉工作,達到執法加嚴,又不會造成一般民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