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blender三年,他拿下了B站小宇宙金獎?!
採訪 / Pel
“我喜歡動畫勝過所有,因爲它能集合你想到的所有種類的藝術。”
在學生作品中,或許無論溫情的題材還是精緻的畫面都不少見——然而,能憑藉「一人全流程」,在劇本故事、美術設計、鏡頭節奏各方面都達到極高的完成度、同時傳遞出作者真摯的情感——這樣的動畫可謂寥寥無幾。
來自同濟大學張家榮的本科三維動畫畢設《蘇的藝術》便是這樣一部難得的作品。
B站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21p7Ht
▼▼或點擊下方觀看視頻:
影片講述一位藝術家「蘇」受到委託,爲富商的妻子「喬」進行了爲期一年的創作。
影片開場以精美的手繪風畫面引入,隨後通過風格化渲染與高精度的三維角色動畫展開故事,配合細膩的鏡頭調度與豐富的景深變化,使觀衆一開篇便沉浸於影像之中。
儘管臺詞寥寥,作品卻以豐富的場景和細節刻畫了主人公尋求靈感、創作藝術的過程。片尾蘇正式展示藝術品的橋段,更是尤爲精彩——
由富商贊助的慶典上,蘇的藝術卻是一張巨大的空白畫幅,正當人們感到訝異時,全場燈光暗淡下去,投影的畫面顯現在臺上,一幀幀繪畫的拼接組成了完整的「動畫」,描繪出伯爵夫人的身姿,更是與喬歌唱舞蹈的畫面交錯剪輯在了一起。
這部畢設不僅製作精湛,還致敬了動畫藝術本身的發明。全片除聲音之外,均由張家榮本人全流程獨立製作。發佈後,迄今已在B站獲得超100萬播放,入圍第六屆「尋光小宇宙獎」並榮獲金獎、最佳導演獎、人氣瓜分獎與首投獎。
2024尋光小宇宙獎獲獎作品(部分)
如此令人驚歎的個人作品是如何誕生的?帶着好奇與讚歎的心情,學術趴第一時間聯繫到張家榮,和他聊了聊製作幕後、學習歷程與個人經驗——
學術趴:您好,感謝接受學術趴的專訪!先跟我們打個招呼,介紹一下自己吧~
張家榮:大家好,我是同濟大學動畫專業24屆畢業生張家榮,主要使用blender製作動畫。
01
關於動畫創作
學術趴:本片既講述了一位藝術家求索創造的動人歷程,更是一封“獻給動畫人的情書”。向我們介紹一下《蘇的藝術》的靈感來源和創作過程吧。爲什麼會選擇設置在架空的歐洲風情背景下,講述藝術家爲滿足委託人宿願而“創造動畫”的故事呢?
張家榮:我是一個美術生,上大學之前只接觸過架上繪畫,畫的都是靜態的畫面。自從大學接觸了動畫之後,我被動畫的生命力深深吸引,所以這個故事也包含了我對動畫這一媒介的理解。
作爲一個美術生,我自然對繪畫相關的主題比較熟悉,動畫誕生於法國,所以當初構思的是歐洲風情外加一些蒸汽朋克幻想元素的世界,同時我也把達芬奇這樣的全才作爲了蘇的原型之一。
靈感來源:1876年埃米爾·雷諾將製作的活動視鏡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引起轟動,後來他又發明了光學影戲機,製作了世界第一部動畫。
其實蘇並沒有滿足委託人的夙願,並沒有幫喬真正實現什麼願望,她只是拿錢辦事的藝術家,無意間得到靈感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形式。喬受到觸動不是因爲蘇的作品真的實現了她的願望,而是她被這樣的全新藝術所深深觸動,這是藝術之間的共鳴,音樂和繪畫,在這個全新的藝術形式的中融合產生了新的感動。
我很喜歡Alberto Mielgo說的那句:我喜歡動畫勝過所有,因爲它能集合你想到的所有種類的藝術。
西班牙動畫人Alberto Mielgo,“愛死機”《證人》《吉巴羅》導演,並曾參與《蜘蛛俠:平行宇宙》等電影項目,2022年憑藉《皆爲愛》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學術趴:製作3D動畫複雜費時且環環相扣,這部影片長達12分鐘,您也提到除聲音全由個人製作,想必工作量非常大。請問這部片子的創作週期有多久?能否大致介紹一下本片的製作流程,您是怎樣管理安排各個環節的進度的?
張家榮:我是從2023年8月中旬的時候開始構思畢設劇本的,一直做到了2024年6月15日。前期劇本構思階段還算順利,主要在製作階段花了比較多的時間。
劇本階段:23年8月15-8月25日(10天);
繪製動態故事板和前期美術設定:8月25-9月10日(20天);
繪製氣氛圖/角色建模綁定貼圖渲染測試/分鏡細化迭代:9月-10月中(1個月);
製作第一個動畫測試鏡頭:10月中-11月初(半個月);
製作3D Layout:11月-12月(1個月);
製作角色動畫:24年1-3月初(3個月);
場景建模與繪製、布料解算、燈光渲染、後期、2D特效、剪輯:3月中-6月(3個月)。
這次全流程製作,我踩過太多坑,也有很多流程經驗的總結,如果這些流程管理經驗對其他創作者有點用我也很開心。
1、學技術:
製作之前我會先去做技術積累(判斷有沒有實現某些腦洞的可能)。
2、立標杆:
模型的製作與綁定動畫渲染測試方面,角色模型製作完了以後,我會集中力量先做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鏡頭,來對整個片子的最後效果做一個預估。
就像一塊生日蛋糕,只需要切下一小塊,每一層都在這一小塊之中。只用這一小塊就能幫助驗證流程的可行性,動畫和美術可以達到的完整度,然後把這個鏡頭作爲一個質量標準,這樣有利於鏡頭風格和質量的統一,在週期超長的製作中,早一點看到結果,對創作者也是一種激勵。(望梅止渴哈哈哈)
《蘇的藝術》有很多場景,爲了保證每組場景能風格統一的放在一部影片中,我從今年2月底到3月底一直在給每組場景各出一個鏡頭的渲染測試,這樣每個場景有一個標杆效果之後,我就能減少精力的消耗,畢竟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感能極大的提高效率。我在大二的時候做過一個作業,因爲沒有想好最後是什麼樣的效果,所以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瞎搞上,這次也算是流程優化得比較成功。
還有一個技術方面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下,Blender做完角色模型後,建議一定要用關聯的方式把角色放到場景中去K動畫,不然後續如果有的綁定可以更新或者模型的替換就得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去改了,給角色建立好姿態庫,給骨骼分好層級,這些對提高K動畫的效率有幫助。
3、精力分配:
對於我來說,精力的安排也很重要,需要大量思考的工作(分鏡、模型製作、綁定、剪輯、音樂、演出思路、運鏡之類的)就應該是精力最充沛的的時候去做。
像逐幀動畫的中割、場景貼圖繪製、布料解算、流體解算這種吃工作量的重複性勞動,我一般就會等我想不動了,想去玩的時候勸自己把這些瑣碎的東西處理掉。
當然,《蘇的藝術》工作量巨大,我是馬不停蹄的每天14-17個小時幹了快一整年做完的,所以我會盡可能根據精神狀態(腦子清醒和懶得動腦子)去合理安排工作。
學術趴:本片的鏡頭語言非常豐富,風格化的質感也讓人印象深刻——光影部分十分細膩,紋理的筆觸感和明暗關係也很強,還有手繪動畫,以及鏡頭特寫虛化等細節。
商業動畫往往要用previs測試來保證風格化鏡頭的可行性,但個人項目要怎麼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並實現這麼多細節呢,是在前期就完全敲定好的嗎?能否分享一下前期美術、分鏡和角色設計的思路。
張家榮:這是我製作的第二部個人全流程動畫短片,在這之前我做過用來探索一部風格化渲染流程的短片《阿浮》,這個短片爲我積累了很多很多經驗,也提前踩過了很多坑。
張家榮大三期末作業《阿浮》
視頻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14y1U7qe/
1、關於渲染風格
《蘇的藝術》角色的渲染風格我是想要往《穿靴子的貓2》的感覺去靠,場景的風格是想偏《雙城之戰》的手繪厚塗風格,運鏡的感覺更接近實拍電影的手持感和膠片質感比如《愛樂之城》《繁花》,美術風格上我參考《妖精夜驚魂 Sprite Fright》以及《蜘蛛俠:縱橫宇宙》。
這些東西在我大三的那部短片中都有所嘗試,以及我也看了blenderstudio的開源電影的幕後分享,這些經驗對於blender創作者非常有用(尤其是畢設學生黨),我在11月份的時候完成了第一個鏡頭的測試,基本驗證了流程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所以最終效果基本算是和最初想象的感覺一致。
爲了追求風格化的表現和更受控制的美術效果,除了一盞吊燈和一架鋼琴是用了現成資產,其他的所有場景(所有房屋建築、樓梯、會場)都是從建模到手繪貼圖攝像機投影製作的,所有的道具(所有的草,所有的花、火車、雨滴、畫架、瓶子、櫃子...)也都是逐個建模+手繪貼圖攝像機投影製作的,所有的角色也是從zbrush中的一個球開始雕刻,直到做完全套綁定、動畫、渲染測試,所有的煙霧、煙花、水、布料都是我反覆模擬解算調整的。
這樣手工製作可以讓我嚴格地保證美術渲染風格的統一,儘可能不被資產牽着鼻子走,以防產生模型堆砌的廉價細節感。
攝像機投影就是《雙城之戰》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把手繪的貼圖投影在模型上,相機在運動範圍內不會穿幫,這使得場景的製作流程變得更直接,也更適合我這樣比較喜歡硬畫的創作者。Blender的eevee的實時渲染器讓我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鏡頭的渲染。
風格化的筆觸質感其實很簡單就能做到,這也是受到《穿靴子的貓2》和《變種大亂鬥》的影響,把物體空間法線烘焙下來之後,畫出筆觸感,再烘焙成切線空間法線,就能有這種筆觸質感了。
2、關於角色設定
我一直想做一個捲毛紅頭髮的形象作爲主角,因爲這個頭髮的顏色很好搭配色彩,也很醒目鮮豔,所以在《蘇的藝術》劇本誕生之前的幾個劇本(被老師斃了)主角都是蘇,而且形象都和現在差不多。
角色設定
然後奎恩的形象是一種直覺吧,覺得金髮、西裝、寬肩膀的男性形象比較符合這個角色的設定。喬就屬於那種比較圓潤,纖細柔美的感覺,色彩也比較內斂。
角色形象的設定也建立在可行性上,我會預想這些角色不同裝束的綁定方案或者布料模擬和毛髮模擬的方案是不是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的。
角色皮膚的渲染質感一開始看着很廉價,於是我就用菲涅爾作爲遮罩,做了皮膚表面的肌理、勾邊、以及邊緣光效果,ao增強了體積感,用斜槓作爲暗部陰影紋理。簡單點說,這就是把blender的eevee渲染器當作三維版的AE。
3、關於分鏡
作爲一個美術生,我自然地選擇了自己比較熟悉的題材,圖像化思考的思維模式讓我並沒有在文字劇本上花太久的時間雕琢,我寫出了基本的故事大綱之後就開始手繪了大量草圖,然後對着靜態分鏡草稿在腦海裡面反覆預演這個影片最後的呈現效果,直到我能從大量繁瑣發散的想法和構圖中理清楚對講述這個故事有用的部分,我便集中精力剪出一個動態故事板,之前的大量草稿也給了剪輯不少新的可能性,之後在反覆的迭代中比較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剪輯版本。
早期摸索
故事板
我有一些自己對鏡頭的理解:我覺得鏡頭語言和文字語言的學習存在很多共通之處,大量看電影能幫我積累一些鏡頭的直覺,這是很像“語感”的東西。文字語言通常會有嚴格的語法來避免錯誤和歧義,而對於學習鏡頭語言規律的人來說,有時候錯誤和歧義卻恰恰可能具有實驗意義。
▼▼氣氛設定圖
學術趴:製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是否遇到與預期不符的情況,又做出了哪些取捨。
張家榮:綁定和動畫對我來說是最難的,因爲我這之前從來沒做過表情綁定,也不太會K動畫,也沒用Blender做過偏寫實一些的渲染風格(上一個片子幾乎就是畫完的)。
我7月份花了一個月時間跟着各種支離破碎的教程,做了一些嘗試,勉強確認我大概也許可以寫一個角色是人類的、臉上有表情甚至能張口說話的劇本吧。
然後花了很多時間給蘇做成了一個能用來做動畫的綁定(純權重流程+純52個修形綁定我都做了一遍,最後是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權重爲主,結合一些表情形態鍵),但是流程一回生二回熟,做完了蘇的綁定後,之後一個角色比一個角色做得快。
然後就是角色動畫,以前角色動畫K的很蹩腳,爲了讓動畫質量達到我想要的完整度,所以7月份到12月份我就報了個網課惡補。早上學角色動畫,下午晚上幹畢設。
學術趴:在中後期製作的過程中,能否分享幾個令您印象深刻的鏡頭?
張家榮:喬在草地唱歌的那個長鏡頭我迭代了非常非常多版,因爲有草地開花,和煙霧擴散,還有粒子蝴蝶和遠景的天空,然後還有手繪的發光蝴蝶等各種部分,而且草地渲染很費勁還要分出遠近層次,而有形狀的體積霧也很消耗資源,做那一段真的是非常折磨,可以說是我投入精力最大的一個鏡頭了。
最喜歡的鏡頭:我最喜歡蘇打開箱子的鏡頭和籠中小鳥的鏡頭——因爲是成竹在胸的鏡頭,所以都是一兩天就很快做掉了,而且效果也還不錯。
學術趴:影片最後的高潮部分,手繪角色與3D角色的動作巧妙交織,配合音樂、舞臺燈光、二維特效與油畫背景,展現出極強的表現力。這一高潮部分的鏡頭設計思路是怎麼來的?
張家榮:我是這樣思考這一段的:我根據真實的放映機結構設計了一段展示動畫放映機內部結構的鏡頭作爲高潮部分的開始。身爲啞人的喬受到新的藝術的觸動,於是進入了想象的世界(聚光燈照射,周圍環境變化,啞人開口唱歌)在此然後草地中唱歌的那一段,是我耗費精力最多,製作時間最長的部分。
既然主題是動畫的誕生,高潮的主幹肯定離不開手繪動畫,氛圍和環境是由灰暗迷茫的變爲朝陽初升(根據真實放映機的結構設計的)歌詞和人物情緒、環境變化也要有所結合,最後從幻想中到現實,喬仍然坐在凳子上,但眼神中已經充滿了新的希望和感動。
學術趴:音樂常常是個人動畫畢設的老大難問題,《蘇的藝術》中您是如何與配樂和演唱者展開合作的?張家榮:在考前集訓學畫畫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聽影視動畫的音樂專輯,所以畢設也希望做一個和音樂有關聯的短片。
大三下期的時候我上傳了我的第一個個人短片《阿浮》,這讓我有機會結識音樂人張皓凡,他表示願意爲我的畢設製作音樂,這讓我的想法成爲了可能,真的超級幸運。
除了音樂上的建議,我也經常跟他探討劇情,詢問他的看法,我相信他從音樂製作的角度,能看見很多我這個學畫畫的人看不到的可能性,和他的交流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啓發。皓凡後來製作出的音樂效果非常的棒,記得有一次我在糾結一段剪輯,這時皓凡發給我了配樂的demo,我聽完後爲了保留音樂中我喜歡的部分而立馬更改了一些剪輯節奏。
翟晨陽老師也是在去年7月份左右的時候跟我在B站上認識的,翟老師幫我在分鏡階段墊配了角色配音,同時在後來幫我製作了很多我無法制作的特殊音效。
賈童瑤老師是我們學院音樂專業的女高音,也是我們專業的輔導員,大一的時候看過她演的江姐,記得她唱功了得,正好她工作在我們的校區,老師得知了我的畢設需求後非常慷慨的幫我唱了喬的女高音部分。
在今年的5月份,我在網上看到了李晟源老師影視配樂作品,我覺得非常的厲害,於是鼓足勇氣發出了合作的邀請,沒想到李老師也是庫裡粉絲!我們有共同的話題,甚至有共同的同學。當時離6月16日的展映不遠了,我需要全身心投入動畫的製作,在音樂上和李老師交流起來效率很高,在製作中他總是非常耐心,反覆推敲,一絲不苟地完成高質量的配樂。(各位老師的出現真的救我於水火!!!)
與聲音老師的溝通記錄
02
關於個人經歷
學術趴:這部影片真的非常全能!很好奇您的技術學習過程,能否分享一下自己學習3D動畫全流程製作的經歷?
張家榮:大一在設計專業,沒做出啥東西,天天畫速寫摸魚,對設計確實不感興趣,但是我對做片子還蠻有熱情。
大二轉到動畫後開始接觸三維軟件。大二上學期學校教zbrush數字雕刻,我舍友是個blender大佬,所以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同時開始學習blender。
大二下期學習3dmax建模和vray渲染、ae後期分層合成、影視特效,也在一家動畫公司實習,負責繪製分鏡、製作mg動畫和氣氛圖繪製。
大三上期學習了maya綁定、角色全流程建模,做了一部手工定格動畫。
大三下期重拾blender,三個月的時間做了一部風格化渲染的獨立短片《阿浮》,做畢設的時候前六個月一直在上網課惡補角色動畫。
學術趴:您曾提到自己是Alberto Mielgo導演的死忠粉,在創作風格、學習路徑等方面,您具體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此外,還有哪些動畫人或藝術家對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張家榮:AM導演也非常熱愛架上繪畫,同時他也很喜歡膠片質感,比較喜歡追求在動畫中還原實拍的質感,這也是我在用的手法。
除了AM外,我還很喜歡諾蘭的電影、《雄獅少年》、《深海》……
還有我大學的學長周浩然對我影響很大,他是《Harry》《稻草記》的導演,現在正在光線動畫擔任《去你的島》電影的導演,可以說我轉專業到動畫後的三年就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榜樣學習。
周浩然作品《Harry》《稻草記》
燒麥老師的小宇宙宣傳片《尋光》也是我做畢設熬不住的時候的精神氮泵。
我喜歡的藝術家太多了,但金雲水、厲嘉臣和廖莎莎老師在專業學習中給我的直接幫助是最大的。
學術趴:關於畢業後的動畫人職業發展路徑,未來您更傾向於繼續獨立創作,還是進入動畫產業當中?
張家榮:我還在尋求生存和創作的平衡,總之還在摸索啦。
學術趴:當下的許多年輕動畫人,都正承受着來自就業焦慮、產業環境與AIGC衝擊等各方面的壓力,剛剛踏入大學校園和正在做畢設的動畫專業學生們難免會有焦慮和迷茫,您對學弟學妹們有哪些建議或寄語?
張家榮:這件事本身因人而異,我還在摸石頭過河。
可能對我而言,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能讓我專注吧。學習上可以專精某些部分,但也沒必要刻意迴避多方面的學習。
學術趴:感謝您接受動畫學術趴的採訪,期待未來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韓國超人氣動畫師蘭多蘭,插畫合集正版引進!
宇野常寬成名作,解剖新世紀二次元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