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到了,又要叫人滾了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政治認同分歧對立的臺灣,每到選舉期間,不同陣營的相互攻訐此起彼落,令人心驚。然而比單純「政治對立」更可怕的,則是包裝着族羣、省籍、血緣的種族歧視言論。尤其是部分綠營人士動輒叫不同意見的同胞「滾回中國去」。他們先把「臺灣」與「中國」說成完全對立的兩個概念,然後把「臺灣人」變成自己專屬的標籤,把對方就打成該「滾回去」的「中國人」。
這種論調隱含着:只有跟我們(綠營)同樣觀點的,才配稱爲臺灣人!政治意見不同可以辯論、批評,但大家都是中華民國國民,都是居住在自由地區的臺灣人,憑什麼有人可以叫人滾?
最近,前總統馬英九在美國紐約大學演講,呼籲美國應該鼓勵兩岸對話、謀求和平,並批評部分美國人士拿臺灣當武器,期待臺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馬英九的論點與綠營立場不合,引起民進黨與綠營人士反彈批判是可以預期的,其實也是民主社會正常的對話。但有人竟然不就事論事,以「中國人憑什麼代表臺灣人?」爲題,說馬英九是中國人,所以沒資格談這個議題。 而所謂「馬英九是中國人」,則是引用馬英九今年在南京中山陵所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的話語。雖然沒叫馬前總統「滾回去」,但其實意謂着「自命中國人,就沒資格發表對臺灣前途的見解」。
「我是中國人」這種文化血緣認同的話語,連從前擔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都曾說過。怎能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沒有對臺、美政治發言的資格呢?把人抹紅抹黑,否定其公民資格,卻避開真正的政策對話,這是最糟的政治語言。而且,使用這種近乎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的修辭,更惡化臺灣社會的對立分裂。
不只是政治,社會生活中也經常出現這類的歧視語言。多年前一位學校老師於課堂上大罵某位學生「滾回印尼去」,因爲該學生的母親是印尼籍人士。之後,新移民團體要求政府機關處罰,但由於法規不夠完善,這個事件無疾而終。
馬英九或許不怕被人當「外人」攆出去──他可是拿過700多萬票,以至今尚未被超越的58.45%得票率當選總統的人。然而,其他成員,特別是少數族裔、新住民(一代、二代),面對這種「你不是臺灣人」、「滾出(回)去」的仇恨語言,心中的畏怖與壓力可見一斑。
本月日本的地方法院做了一個深富意義的判決。某個日本人貼文咒罵在日本居住的韓裔居民「日本之敵,馬上滾回祖國去!」。被咒罵的崔姓第三代韓裔居民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指稱此等仇恨言論嚴重侵犯其人格權。法院判決,此等言論已違反日本的《消弭對非日本祖籍者之歧視言行法》及憲法第十三條保障的人格權。雖然該法沒有直接規定罰則,但此等言論已超過社會普遍允許限度的侮辱行爲,也造成原告嚴重的精神傷害,因此判賠100萬日圓。這位崔姓韓裔女性在判決後表示非常寬慰,希望本判決能遏止將來的傷害。
看看,保守的日本都能針對移民(外籍住民)制定這樣的法律,做出這樣的判決;自命有着多元文化,海納百川的臺灣,如果還要學76年前麥卡錫惡搞的「非美調查委員會」,動輒指摘國民「非美國人」,豈不汗顏?
期待在這次大選及日後的臺灣,再也不要看到「滾回XX去」這種惡劣的族羣仇恨言論了。它或許可以激起一小部分極端政治狂熱者的恨意,但增加不了新選票,還會增添社會的仇恨。近來世界各地的族羣衝突、戰爭、仇恨,難道還不能讓我們警惕嗎?(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