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兩岸交流難迴避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新黨前主席鬱慕明在活動中表示,不論總統大選誰勝出,恢復兩岸交流都是「現實問題」。這話放在選情日熾的背景下顯得獨樹一幟但更顯清醒,畢竟本次大選並沒有將兩岸和戰問題當成核心議題,但這個問題絕非假議題。

雖然很多人依然樂觀相信兩岸不會生戰,但恐怕也沒人敢掛保證說,在現在的政治格局之下兩岸就絕對不會爆發戰爭,戰爭的陰霾儼然已經籠罩。大選過後,新的總統當選人都必須務實面對。而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因爲疫情而停滯的兩岸民間往來,更準確地說,是臺灣對大陸的單方面封鎖,因爲直到現在,臺灣還沒有恢復開放大陸民衆赴臺自由行,只是象徵性的放開了海外大陸民衆赴臺,更大規模的大陸民衆前往臺灣觀光、商務依然存在政策限制。

這顯然不符合臺灣的利益,兩岸統一的困難點在於臺灣的民心向背,但兩岸和平的關鍵則在於大陸的民意和戰略抉擇,因爲大陸民衆希望統一的看法不言自明,而臺灣社會希望和平的意見也同樣毫無疑問。換言之,無論誰在臺灣主政,都必須思考如何爭取大陸社會對兩岸和平的理解與認同,爭取大陸社會對臺灣增加一些善意和支持。

事實上,大陸社會本來對臺灣並無惡意,兩岸剛恢復往來時還有一段蜜月期,但隨着兩岸對立情緒的上升特別是臺獨傾向的增加,大陸社會也出現對統一漸行漸遠的焦慮情緒以及對臺灣社會的惡感,這在網路上體現得尤爲嚴重,且已形成敵意螺旋上升的趨勢。

然而,臺灣社會尤其是主政者並沒有將之作爲重要問題來處理,他們更迷信美國日本的戰略支持,以及沉溺於大陸官方的惠臺政策,自認爲大陸的善意只會「源源不絕」。

但是,近年來大陸已經開始重新審視惠臺政策,ECFA也在收緊,而這都得到了大陸民間的廣泛支持,顯見大陸的民心向背。如今的臺灣政壇上,恐怕也只有馬英九還在爲兩岸民間交流大聲疾呼,而真正能發揮實質影響力的現任政治人物則遠沒有這種眼光。

再看更現實的經濟層面,後疫情時代各國各地區都迫切需要擴大開放、加強往來,臺灣現在的對陸政策顯然也與這一需求相背離。疫情過後大陸經濟復甦進度緩慢,因此大陸也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主動單方面對歐洲5國公民實施免籤政策,又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互免簽證。

開放交流顯然是提振經濟的重要手段,臺灣對大陸畫地自限的作法讓人難以理解,開放的效率也慢得離譜,缺少基本的政策理性。就算從戰略上擁抱美日,也並不等於要對大陸實施長時間的封鎖,如果再不作出改變,臺灣就勢必要自外於新一輪的東亞開放融合浪潮。

大選不到一週就要落下帷幕,政治上的紛擾終於可以有一段時間的風平浪靜,新的主政者應該嚴肅面對開放兩岸往來的現實議題,並快速採取實際行動,否則,對大陸的畫地自限終究會讓臺灣社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