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爲臺北文學館奉上一塊磚

須文蔚》爲臺北文學館奉上一塊磚

2024年,將迎來臺北建城140週年,1884年搭建起的城牆,曾經是都市的臂膀與屏障,捍衛着先人的安居樂業,守護着孩子的書聲朗朗,但140年前臺北沒有文學館。

1898年在京城維新變法風起雲涌,當年7月總理衙門呈上〈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打算建構第一個大學,由梁啓超起草,標榜的「中西並重,觀其會通」,「功課」分「溥通學」和「專門學」兩類,「文學」不入「專門」。「溥通學」中的第九門的「文學」,僅排在「體操學第十」之前,文學給放逐到邊緣,但勝過體操。

隨着現代化的發展,城牆拆了,現代化的臺北城中,體育勝過了文學,規劃中的臺北文化體育園區從2012年動工,號稱投入288億的預算。就藝術領域言,臺北有「北美館」、「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等,不勝枚舉,北美館年度預算約1800萬元。文學界卑微地請求設立臺北文學館,終於有了一線曙光。

多年來,臺北文學資料未有專職機構收藏,散失嚴重,每每有前輩作家辭世,就會再聽到一次他的藏書文物流失的感嘆。過去臺靜農先生逝世週年前,包括眼鏡和文房四寶等等,送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典藏。

其後,柏楊先生的手稿、藏書都大量捐給中國現代文學館,資料相當豐富,其中包括了柏楊先生珍藏的書籍,他本人全部著作的各種版本、創作參考用書、各類雜誌,以及部分著作的手稿、書信、剪報、照片、名家書法字畫、使用過的物品實物等共11742件。最近包括張秀亞、林海音、洛夫的文獻資料與手稿,也都捐入中國現代文學館。這些在臺北發光發熱的作家,因爲臺北不重視文學資料典藏,於是將大量流失。

101年,我受臺北市政府委託,「臺北文學館規劃設置暨營運管理研究案期末報告」:一個完整的文學館,應結合博物館、圖書館與研究機構三方功能,主要工作是:典藏、教育推廣、國際交流、出版以及數位傳播。只是藏品展示,或者只是圖書借閱,都會窄化了文學館設立的功用。國內文學館一般有收藏、展覽功能,有一些地方文學館與縣、市圖書館結合,也提供民衆在館內閱覽圖書。

在一個超過百年曆史的「古都」談理想的文學館,臺北市現在沒有預算,願意設置市立的文學館、沒有人力,願意提供文化行政人員、沒有場地,願意建構展示典藏空間所,幸我們有的是民間力量。

典藏:文訊以長期搶救文學史料與檔案

研究:文訊有豐富的臺灣文學研究能量

推廣:文訊有辦理臺北文學季與文學獎的經驗

教育:在紀州庵的文學森林啓發無數的文學愛好者

國際交流:推動長篇小說國際交流互動

請放下複製一個臺灣文學館的想法,臺北有着華文文學與出版環境中,獨一無二的自由、多元與創意的土壤,讓臺北文學館從民間出發,打造出文字的桃花源。

爲臺北文學館奉上一塊磚,期待2024年臺北建城140週年,今天築的磚牆,會成就真正的「臺北文學館」。

「共繪臺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第五天,最後一日晚上場與談人爲朱宥勳、吳妮民、崔舜華、梅家玲​、許榮哲、須文蔚、黃建業、楊翠、趙政珉​,與身兼主持的陳素芳。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