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臺積電文學沙龍106現場報導】侯延卿/把愛寫進飲食中
作家韓良憶(右)、馬世芳。(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2024年5月31日的「星期五的月光曲」,是一場沒有朗讀的朗讀會,韓良憶與馬世芳聊開了,主持人葉美瑤適時添油加醋,並且現場開放觀衆點菜求食譜。這次的文學沙龍,有抒情的文學分享,也有實用的烹飪教學,儼然一場同樂會。
馬世芳形容食物與歌曲一樣,聽到青春期聽過的歌,瞬間回到青春期;吃到老滋味的食物,馬上回到當年吃到這個食物的狀態,彷彿回到那個年代。
下廚做菜,就是爲了做出心裡想念的味道。如果時間有餘裕,做菜又是爲了樂趣,就可以嘗試把想念的味道做出來。
葉美瑤是新經典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兼總編輯,爲馬世芳出版《也好吃》,出書之後,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效應。馬世芳舉例,有讀者試圖在家複製一道從前沒吃過、沒看過的菜,結果買錯材料,歪打誤撞演變成一道新發明的菜,反正也好吃,就成了讀者自己的傳家菜。
韓良憶回想高中時代,臺北東門、溫州街和永康街一帶,原本的國際學舍附近,當時還沒有大安森林公園,深夜讀書時傳來梆子聲,表示賣餛飩的來了。老闆推着車子,穿街走巷,除非下大雨,不然都會來叫賣。二十多歲時的她,把這段記憶寫成〈漸去漸遠的梆子聲〉,是她在不同人生階段具有特別意義的作品,收錄於《半生滋味》這本精選集。
馬世芳的父親也寫作,所以他從小對編輯寫稿不陌生。小時候家裡常有文人出沒,對他父親都很尊敬;父親寫稿的時候,半夜一盞孤燈,看起來也很浪漫,因此馬世芳覺得這個工作不錯。父親得知他志在寫作時,面色凝重找他去談話:「寫作是不祥的職業啊!」長大之後回想當年,父親可能是試圖告訴他,創作這條路,如果沒有拋棄一切的覺悟,就沒有辦法走到最深處那個沒人走到過的地方,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代價非常大,不要有非分的妄想。
從小對文藝有憧憬的馬世芳,長大後寫文章,知道寫作像鑿井工程,碰到石頭、樹根還是要硬着頭皮繼續,搞不好最後什麼都沒有,但一定要先花工夫纔會知道。然而當他寫出《也好吃》這樣的書,校稿時自己看了也很開心。因爲寫吃、寫家庭的記憶,都是爲自己而寫,有時候做菜做完就忘了,因爲不是天天做,所以難免會忘,寫下來才方便下次查閱。譬如雖然已經做過幾百顆鐵鍋麪包,他還是記不住麪粉和水的比例。馬世芳認爲,飲食與人的關係密切,是維生所需,與睡眠同樣重要,所以「吃」作爲日常的一部分,變成每個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有很多記憶通過食物連結起來,感情特別直接。與「吃」連結的記憶,包括爸爸的酸梅湯、媽媽的涼拌白蘿蔔絲、父親與爺爺透過一盤東北茄餅重修舊好、外公外婆爲伴的家庭記憶……食物不只是食物,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後的人情。
韓良憶曾翻譯費雪(M.F.K. Fisher)的《如何煮狼》一書,此書既是散文,也是食譜。二戰時期,美國有燈火管制、食物配給,所以費雪教大家在物資不夠時如何利用罐頭和一些簡單的東西煮菜,降服食慾這匹狼。書中提到,人生有三項基本要素:食物、愛、安全感。這也是韓良憶、馬世芳寫「吃」很開心的原因,因爲他們把愛和安全感都寫在飲食之中了。
散場時,葉美瑤準備的酒釀餅在門口等候着,一人一餅,讓來賓們帶着文學與食物的好滋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