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九一八前夕 看灣生回家

日據時期在臺出生的日本人,被稱爲「灣生」。絕大多數灣生,戰後陸續被送回日本。近年來,許多耄耋灣生回臺訪舊、探友,引起媒體注意。但泉美代子卻是我見過最令人敬佩、最特別的灣生。

灣生回家的報導,對於推動有年的「臺日一家親」政策有加分效果。人與人間的友情、愛情、恩情,原來不分國籍、種族。當中日兩國放下百年恩怨之後,臺灣女人可以熱愛日本男人(如《海角七號》),臺灣球員可以敬愛日本教練(如《KANO》)。以情相待,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旁觀者此時如還提國仇家恨、大是大非,豈非不通人情?

臺灣社會對灣生的熱情招待,幾乎讓時光倒回那「美好往日」。當時,日本人是統治者,也是文明的示範者。臺灣社會對灣生及日本的全然接受,讓人懷疑日據50年是否曾帶給臺灣人任何痛苦。至於現在還計較大是大非、仍有防日警覺的臺灣人,屈指可數。

「臺日一家親」的背後,隱藏日本重回臺灣的想像,以及臺灣以日製中的期待。這口號的要義,絕非指臺、日人民的私下感情。這口號讓人不安,因爲臺日越親,就導致兩岸越不親。

有一羣和灣生命運類似者,或可稱爲「滿生」--在滿洲誕生,戰後遭遣返的日本人。很多滿生也回東北探望老家,但他們的故事卻和灣生如此不同。

2015年8月,73歲的中島幼八來到牡丹江市爲養父母掃墓。中島的孺慕之情,讓旁觀者動容。1945年日本戰敗,誕生在東北的中島幼八,家破人亡。生母在寒夜裡把餓得奄奄一息的中島幼八,託給一箇中國小販。小販終於找到願收留中島幼八的好心農婦,儘管她知道這孩子是侵略者的後代,她說「這小生命多可憐,我來養。」

中島帶來他寫的《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他說他想把中國養父母的形象,公佈於世。「我寫的都是最樸實的中國老百姓。他們自己也很窮苦,他們收留我,沒有私心,就是善良。」中島還說他小時的村裡,有15個日本遺孤,都受到很好的對待。

16歲那年,生母找到中島,中島卻拒絕回日本。最後是中島的中國老師,勸他返日後可「爲中日友好做貢獻」,才讓中島回去與生母團聚。促進中日友好就成爲中島一生的職志。

中島的故事並非唯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內,有一塊1450名日本遺孤樹立的「感謝中國養父母碑」。滿生回家讓人體會人間有愛,和平有望。這些日本人知恩圖報,他們不會與中國爲敵。

何以泉美代子是最特別的灣生?因爲她捐贈遺產給成大的原因,是幼時目睹臺灣受日本統治,臺灣人必須使用日本語當官方語言,「在這樣不近情理的社會成長至12歲,我對這塊土地感到『愧疚』。」泉美代子是少數對日本殖民統治有所反省的日本人,這種反省帶來和平與希望,也讓她有別於其他灣生。

每年9月18日晚上9點18分,瀋陽(和許多大陸都市)的汽車,都停車、鳴笛三分鐘,以示不忘中華民族的「國難日」。被臺獨洗腦的臺灣年輕人,除了對即將來臨的九.一八無感外,最近他們有人蔘觀過瀋陽「731部隊」遺址,對當年日軍以中國人活體進行細菌、生化實驗的暴行,也無動於衷。

但願泉美代子和中島幼八的故事,能開啓天然獨的是非心與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