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活出眷村魂 改造避免走味

高雄眷村「以住代護」政策推行11年,吸引民間力量入住修繕繼而保存,破敗的老眷舍煥然一新,但陸續進駐商業店面,流失文化內涵和人文溫度,還帶來酒客喧擾、停車等問題;眷村保存的核心價值,該如何避免「走味」?

高市文化局2014年推出以住代護的眷村改造計劃,吸引許多建築師、設計師、文創工作者或築夢者進駐,並藉眷村導覽及體驗活動,讓廢棄老眷舍重新活絡,不過土地屬國防部,文化局是代管角色,後續導向商業運轉模式,收租金且下修駐村年齡,年滿20歲即可申請,簽約年限放寬到10年,旅宿、餐飲、書店、出版業及文創產業皆可申請。

眷村駐村業者陸續開設咖啡店、餐酒館、義大利麪,在缺乏分區管理下,噪音干擾、停車糾紛頻傳,甚至有業者爲能在期限內回收成本,無視相關法令違規攬客,衍生諸多亂象,最近即躍上社會新聞版面。

反觀,屏東的勝利新村活化雖比高雄眷村晚,卻後發先至,究其原因,固然因屏東眷村土地歸屬地方政府,縣府得以全力挹注資源扶持活化,更重要的是精選優質商家進駐,並從「眷村魂」出發,發揮羣聚效應後,成爲眷村活化成功案例。

高雄的眷村缺全盤規畫,沒做出市場差異化和特色,成爲以住代護商轉化最大敗筆,活化核心價值是重現眷村文化,否則只有軀殼沒靈魂,少了特殊的記憶與情感,也就失去保存的意義;市府應思考如何強化眷村既有的人文脈絡,結合更精緻招商策略,讓文化引領眷村活化,達到有空間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