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對臺灣的衝擊

(圖/新華社)

在剛落幕的大陸「兩會」上,「新質生產力」一躍成爲輿論的熱詞。這個由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的新概念,不僅成爲大陸官方經濟政策的新主軸,未來還會納入新一輪五年規畫的核心任務,而「新質生產力」也將重塑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

「新質生產力」其實是習近平「三新」經濟理論在實踐層面的延伸。所謂「三新」就是「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核心涵義有三點:其一,大陸應拋棄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追求綠色與智慧化產業;其二,大陸應拋棄金融至上、「脫實向虛」的經濟形態,轉而重視中高端工業建設;其三,大陸應避免核心科技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建立獨立自主的內循環經濟。

順着上述涵義來檢視「新質生產力」的意涵就相當清晰,那就是大陸將傾舉國之力建設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獨立自主的高端產業體系,而由上述產業所產生的產值即爲「新質生產值」。大膽推測,大陸官方有可能徹底告別基於傳統生產力的GDP,作爲考覈中國總體經濟和地方經濟的指標,轉而採用類似「GNQP」(Gross New Quality Product)的新指標作爲對外公佈的經濟統計數據。

換言之,今後「大陸GDP成長率保幾」的問題可能不復存在,甚至GNQP概念將成爲中國原創經濟學話語體系推展至全球的典型。在上述趨勢下,臺灣應該思考: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之下,兩岸經貿關係何去何從?

首先,大陸全面推動「新質生產力」、創立「新質生產值」,臺灣可扮演關鍵正面角色,因而成爲兩岸和平發展、避免戰爭危機的「壓艙石」。習近平參加今年政協會議時,當面聽取有關《加強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報告,並提出「要積極推動兩岸科技、農業、人文、青年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將「科技」作爲兩岸交流合作的首位,箇中涵義耐人尋味。

目前臺灣與大陸、港澳的貿易結構中仍以電子元件爲最大宗,這恰恰是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習近平呼籲兩岸科技合作,政協重視兩岸供應鏈合作,說明未來無論兩岸政治情勢如何變化,大陸仍高度重視在民間、經貿層面與臺灣加強高科技產業的合作往來。

其次,若回顧大陸已中止或研究中止的ECFA關稅減讓列表,包括石化、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大部分都在「新質生產力」概念之外。這是否預示着大陸不太在乎傳統產業,ECFA早收清單可有可無?如果民進黨政府高層依然高談「兩岸情勢可控」,而忽視未來兩岸經貿變局下的機遇和風險,臺灣經濟必然受到衝擊。(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