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例副傷寒本土個案 今年累計6例創5年新高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國內今新增1例本土副傷寒確定病例,被北部10多歲女童,本月初出現不明原因發燒,經抽血、檢驗糞便後確診,爲感染源不明個案。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共累計6例本土副傷寒個案,創下5年來新高,其中4例分佈在不同縣市,2例爲同一縣市,均無流病相關。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本土個案爲居住在北部地區的10多歲本國女童,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11月1日出現發燒症狀,並於11月2日就醫,因持續發燒,於5日及11月7日就醫,經收治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療,於11月10日症狀緩解出院,目前已無症狀。

女童的檢驗結果在11月25日出爐出,檢出副傷寒桿菌(S. paratyphi A),經通報後確診,其同住家人及同班同學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疫情調查,啓動相關防治措施,並安排個案同住家人採集糞便檢體送驗。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至11月27日止,副傷寒確定病例共6例,均爲本土病例,年齡介於1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期間爲10月5例,11月1例。莊人祥表示,6名本土個案中,有4例分佈在不同縣市,年齡很散,北中南都有,但6案都無流病相關,研判爲零星個案。

今年副傷寒本土個案創下5年來新高,2018至2021年本土病例數分別爲1、3、0、1例,境外移入病例數責分別爲7、6、0、0例,其中2018及2019年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爲印尼(4例)、印度(4例)、柬埔寨(2例)、緬甸(1例)、孟加拉(1例)及美國(1例)。

副傷寒爲第2類法定傳染病,是由副傷寒桿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爲1至10天,可傳染期爲1至2周,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播,常見的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腹瀉、咳嗽、相對性心律減慢或身軀出現紅疹等。

莊人祥表示,副傷寒的預防方法包括不吃生食,食物充分煮熟,烹調及製備過程亦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他提醒民衆應飲用煮沸後的水或瓶裝礦泉水,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洗手。

疾管署提醒民衆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避免生飲生食,以減少感染機會,如出現前述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採集相關檢體,並於24小時內通報,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