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專班/產學聯手 教團憂學校成職訓所
教育部力推新型專班招境外生,遭批是拿人民的血汗錢,爲企業「客製化」員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力推新型專班,由學校與企業簽訂產學合作計劃,不過教團批評,參與的企業可透過課程設計或招生面試挑選學生,形同拿人民的血汗錢,爲企業「客製化」員工,此舉將使教育商品化、學店化。
教育部預計五年投入五十二億元,推動「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劃」,除了創設海外基地外,也鼓勵大專校院設置新型專班招生,合作企業將與開班學校共同規畫客製化課程,並提供生活津貼。
全教總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表示,招生單位應與國際生講清楚,該計劃在「學習」和「工作」將如何安排,否則擘畫出美好藍圖,將學生「騙」進國內後,類似「烏干達血汗學工」事件可能再次上演。
林金財也提到,企業在「新型專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課程設計,或是招生面試,基本上能幫他們「客制」出想要的員工,不過目前招到的學生恐怕只能填滿生產線上的勞動缺口,而非研發人才。
高教工會執秘張志綸則批評教育部是在爲企業「客製化」課程。張志綸表示,樂見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投入教育,但每一門學科、專業的課程設計,都應由教學單位中的教師決定,怎麼可以是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規畫,這樣根本是拿人民的錢去服務企業、資本家。
張志綸強調,學校並非職業訓練所,教育部用大衆的稅款替企業訓練客製化的員工,嚴重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使教育進一步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