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吳,報告!

全面

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

新吳新實踐

政府工作報告

新·吳·區

ANNUAL REPORT

2022年工作情況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是高新區成立30週年,也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的起始之年。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力應對各方面困難挑戰,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振奮人心的高質量答卷。

綜合實力在克難奮進中再上新臺階

XINWU

經濟體量持續攀升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0億元、增長3.5%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242.1億元、總量躍升至全市第一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1800億元、增長6.5%左右,位列中國工業百強區第九名

固定資產投資約745億元、增長3%左右

進出口總額超580億美元、全市佔比達到53%左右

到位外資13.5億美元,位列全省前列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約420億元

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左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左右、達到7.25萬元

成功舉辦全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國際諮詢顧問委員會年會、中國半導體設備年會等重要會議

榮獲市“季季評”高質量發展流動紅旗、真抓實幹獎、“四爭”先進集體共計6次,獲獎總數全市第一

發展質量持續躍升

獲得認定國家、省市單項冠軍及各類“專精特新”企業122家次、全市第一

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85個,新增省級智能工廠3家、市級標杆89個,均爲全市第一

入選全國首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園區”試點、全省首批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地區、省級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拆遷騰換、優化提升工業用地3040畝,開建高標準廠房88萬平方米

物聯網、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集成電路入選首批省創新型產業集羣

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348億元,佔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1.3%

發展增量持續提升

新成立12個產業招商中心,新批超億元重大產業項目150個、總投資超900億元,其中超10億元項目18個

SK海力士七期等2個百億元旗艦項目成功落地

139個省市區重大項目加速建設,項目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全市第一

科技創新在蓄勢突破中迸發新活力

XINWU

創新主體不斷壯大

新招引科技企業2320家,184家重大科技項目落地發展

省獨角獸、潛在獨角獸、瞪羚企業50家,位居全市第一

認定通過國家高企526家,佔比全市第一

德科立、微導納米、日聯科技3家企業科創板過會上市,億能電力成爲全區首家北交所上市企業

人才引育成效突出

出臺“人才強區”黃金12條

成立區人才發展集團

推動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探索“雙元制”改革

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250人

引入科技人才項目2320個

入選國家海外引才計劃17人,超過近十年入選數總和

國家和省市人才計劃入選項目持續保持全市第一,創歷史新高

重大平臺加快建設

國家“芯火”雙創基地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工信部驗收

引進和建設MEMS先進感知研發中心等多個重大創新平臺

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

4家單位(個人)獲“江蘇製造突出貢獻獎”表彰

籌建未來技術學院太湖創新中心,協議共建北京大學長三角未來技術生命健康研究院、無錫北京大學電子設計自動化研究院

創新生態更加完善

發佈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行動綱要、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文件

榮獲全市唯一的“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

開工建設科創載體31個,建成投用62萬平方米

入選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範園區,全省首單知識產權資產支持票據落地

無錫高新區(大灣區)創新中心揭牌運營

加快建設“高新金融谷”,開展“創新積分貸”試點,595個科技項目獲得科技貸款17.2億元

改革開放在全面深化中凸顯新優勢

XINWU

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縱深突破

構建全域“一區多園”聯動發展框架,優化“園街合一”管理體制

建立“基層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吹響全市街道層面“第一哨”

建成全市首家政務服務“融驛站”,作爲典型獲全省推介

全省率先實現工程建設項目“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用”全鏈審批,率先試點企業開辦“全鏈通2.0”,全市首創市場主體證照“一碼通”

經濟領域改革力度更大

落實“錫政50+12條”“新吳區10條”等政策

出臺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房地產健康發展等實施意見

撥付停業補助等資金5.9億元,惠及企業6599家次

爲各類企業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51.3億元,延緩繳納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稅收14.95億元

匯聚基金超300支、規模超650億元

獲批各類專項債券38億元、金融工具支持項目4個,其中全省單筆金額最大的基礎設施基金項目落地投放

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新增協議註冊外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14個,新設外資企業超70家,新批協議外資近30億美元、增長近60%

獲批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

啓動建設無錫新加坡科創城

完成數字型綜合保稅區新片區選址,綜保區稅收總量及集約發展效益全省同類第一

產城融合在互促共進中邁出新步伐

XINWU

城市更新有序推進

發佈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區產城融合總體規劃

菱湖大橋、地鐵4號線2期和5號線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江學路新建工程、新鴻路大修工程等一批基礎設施建成投用

10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穩步推進,新開工建設安居房小區6個、4456套

吳越文化數字科創谷開工,新地假日廣場“煥新”開街,梅里遺址博物館開館

完成拆遷170萬平方米,完成市級攻堅拔點項目39個,關停益多環保熱電廠

城市管理更加精細

聚力打造“全國最乾淨城市”,高標準打造美麗示範街區10個

拆除違法建設81.1萬平方米

建成公共停車場12處,新建車位3000餘個、新增動態聯網車位3.51萬個

新增綠地55公頃,新建改建各類公園、遊園、口袋公園15個

污防攻堅紮實開展

零碳科技產業園、中歐低碳產業園建設紮實推進

PM2.5濃度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77.9%,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伯瀆河生態治理工程二期等項目順利竣工,實施17項重點治太工程,地表水優Ⅲ比例83.3%,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實現太湖安全度夏

社會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增進新福祉

XINWU

民生保障有效改善

• 財政資金用於民生的比例超70%,投入55億元實施重點民生實事項目75個,辦結“微幸福”民生工程51項

• 開展招聘活動200餘場,城鎮新增就業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596人,引進大學生2.3萬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4262人

• 發放穩崗返還資金2.2億元、失業保險待遇1.38億元

•積極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調標,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集體補助試點

•制定分層分類救助方案,新納入保障對象3411人、機構住養特殊困難對象74人

社會事業大步向前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6所、幼兒園8所,新增學位8000餘個

上海世外附屬學校掛牌託管,太科城大橋實驗學校順利開辦,新吳實驗中學啓用,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建設紮實推進

作爲“全國首批、全省前五、全市唯一”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

啓動建設瑞金醫院無錫分院二期、海力士醫院,加快建設區中醫醫院,空港(碩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竣工

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提檔升級,實現“十五分鐘”醫保服務圈全覆蓋

累計創成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個,老年人區域性助餐中心實現街道全覆蓋

新增托育機構8家、託位數735個

打造退役軍人“五星戎耀”服務品牌,獲評省雙擁模範區

新吳海州共建的工業園區正式開園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引領推進“未來農場”項目

梁鴻生態農場獲評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糧食總產量創近5年新高

大坊橋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農村人居環境四次測評均列全市第一

社會治理紮實有力

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優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新成立社區11個,優化調整社區管轄範圍26個

實施“精網微格”工程,區街兩級城運中心建成投用

深入推進安全生產“三年大竈”,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0%、25%

“區代表市”民兵工作考評榮獲全省第二名,民兵參與社會治理和“企業帶編”入伍試點成效明顯

自身建設在擔當作爲中得到新淬鍊

XINWU

職責履行更加規範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舉辦“政府開放月”,辦理落實市、區人大代表建議93件、政協委員提案111件,代表委員滿意率再創新高

行政複議案件辦結率達到100%

持續完善“三重一大”制度

作風轉變更加紮實

完善監督、考評、獎懲機制

加強調查研究,虛心聽取基層幹部羣衆意見建議

職責履行更加規範

認真抓好省委巡視、市委巡察反饋問題整改

紮實開展審計監督,築牢重點領域風險控制防線

“三公”經費支出持續下降

2023年主要任務

2023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開展“項目建設提升年、科技創新提升年、改革開放提升年”活動,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爭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爭當現代化國際化建設先行示範區,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吳新實踐、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中開好局起好步,充分展現“走在前、挑大樑、多作貢獻”的責任擔當。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

主要預期目標

✔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以上;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左右;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爲14%左右;

✔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60億元;

✔ 進出口總額穩中提質;實際使用外資13.5億美元;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7%左右;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

✔ 城鎮新增就業2萬人以上,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等約束性指標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圍繞實現以上目標

今年將重點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PART ONE

全面推進產業強區主導戰略

勇立高質量發展潮頭

01

切實突出項目爲王

圍繞“6+2+X”現代特色產業體系,突出產業鏈招商;構建“基金+產業”招商新格局;推動重點項目儘快投產達效,着力形成實物投資量和經濟增量;加強政策引導,讓民間資本“敢投、能投、願投”;鼓勵傳統內外資企業盤活存量用地,持續提升稅收貢獻度。

02

加快專業園區建設

完善國有、民營、龍頭企業三類專業園區分類指導管理機制,加快軟件園五六期等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產業集聚區規劃實施,打造8個千億元規模的地標性產業集聚區;深入推進街道產業園區“三優化三提升”;儘早規劃建設一批工業載體標杆示範區;紮實推進龍頭賦能型園區建設;入選獲批的各類示範園區、試點園區更要加緊實施。

03

着力做強產業集羣

增強數字經濟引擎動能,大力發展高端軟件和數字創意,提升“中國物聯網第一區”首位度;實現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均衡發展;建成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新高地;推動高端裝備智能化轉型發展;重點發展汽車電子、動力系統附件等新興細分產業;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加快研究可能的萬億級產業;着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消費持續恢復。

04

打響營商環境品牌

推動政策集成創新,持續提振企業信心,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優化公共服務要素配置體系,解決好企業融資用工用地用能等難題;持續用好領導幹部掛鉤聯繫重點企業等工作機制,運作好穩增長服務、“兩鏈”護航等專班;紮實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加強新生代企業家隊伍建設。

PART TWO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全面激發發展活力

01

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推進應用性基礎理論研究,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攻關關鍵核心技術;鼓勵引導支持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積極培育科技創新“熱帶生態雨林”,構建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服務體系、資源要素供給體系。

02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不斷調整和出臺定向精準的支持政策,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以“智改數轉”爲抓手,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金量;更大力度推動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上市;在資源要素的供給上,更多向科技型民營企業傾斜。

03

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

完善升級飛鳳人才“1+X”政策體系;推動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打造產教聯合體、提升辦學層次;加快國內外海外引才聯絡站、海外人才飛地和離岸研發中心建設;拓展人才金融服務產品,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區建設。

04

聚力政產學研深度融合

爭創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努力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快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探索構建創新聯合體,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構建“衆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科技企業培育體系;用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創飛地;發揮知識產權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

05

優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

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科技投入績效評價機制,梯次培養更多創新型企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用好基金、債券、擔保等槓桿,建立完善國有類金融工具,爲創新人才、科技項目落戶發展提供更靈活、更有效的資金支持。

PART THREE

始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

不斷彰顯制度優勢

01

持之以恆深化改革

建設數字政府,加快城運中心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公共服務專業化水平;創新優化“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深化“園街合一”運行機制;發揮開發區靈活用人機制優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轉型;完善“吹哨報到”工作機制;不斷深化基層管理體制、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深化國企改革。

02

全面升級開放平臺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跨區域對接合作新模式;佈局建設歐盟創新中心東部中心;用好“自貿區聯動創新區”開放平臺,爭取推出“首票”“首單”“首發”等先行成果;做大做強新加坡科創城;搶抓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打造區域性樞紐機場機遇,積極創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推動數字型綜合保稅區新片區設立,打造長三角跨境貿易新高地。

03

提升外資外貿能級

統籌抓好新項目招引和原有項目增資擴股、利潤再投,培育發展外資總部;推動外資在新業態、新模式上擴大開放;全面推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的建設培育方案落地,做大長三角電子元器件國際分撥中心,持續推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建設,以“數”爲媒做強服務貿易,爭創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

PART FOUR

集中精力加快產城融合發展

打造發展強勁引擎

01

堅持以剛性規劃引領城市建設

堅定落實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區產城融合總體規劃,加快實施產城融合三年建設計劃,因地制宜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動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建設區域樞紐機場;提升各類“城市部件”功能品質,強化商業設施提檔升級;加快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全面盤活各類公共資源,有力支撐城市建設。

02

堅持以一號工程推進太湖灣科

創城發展

優化片區城市設計、區域用地功能和空間佈局,完成核心區規劃設計,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標誌性、功能性的戰略平臺、產業項目、基礎設施,構建功能複合、配套完善、交通暢達、環境良好的高品質城市空間。

03

堅持以精細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結合打造“全國最乾淨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爭創“全國文明典範城市”,深入踐行“1+11”政策支撐體系,全域推行“城管進社區”;持續深化“新街吳韻”道路街巷更新治理項目,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區域平衡、時間平衡的停車管理格局,構建“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推廣“城市管家”服務模式,全力打造乾淨新吳、秩序新吳、美麗新吳。

04

堅持以文化魅力涵養城市氣質

打造江南特色和國際氣息自然融合、相互包融的文化強區,加快打造互聯網廣告、內容創作生產、電競遊戲、文化裝備製造四大產業鏈,培育一批知名度較高的文化旅遊品牌;突出做強吳越文化標識;加快無錫太湖灣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暨交響音樂廳等載體建設,全力推進吳越文化數字科創谷;舉辦第十屆“樂動高新”全民健身節系列活動等精品賽事,開展好“百姓家門口”文化活動。

05

堅持以綠色發展打造良好生態

加強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努力實現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積極推進太湖生態保護圈建設,持續推進美麗示範河湖建設、區域水生態修復,確保太湖安全度夏;依託零碳科技產業園、中歐低碳產業園,加快低碳示範應用推廣,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PART FIVE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改善民生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繼續深入實施爲民辦實事、“微幸福”“市長在線”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項目。

01

實現更高質量的社會保障

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有序擴大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參保覆蓋面,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促進房地產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02

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加快中小學、幼兒園新建改擴建,用好“八大系列品牌”,建強優質教育“六大核心圈”;加快瑞金醫院無錫分院二期和質子中心、海力士醫院建設進度,區中醫醫院交付使用;因時因勢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針對性加強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創建省級居家養老服務創新示範區,打造15分鐘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圈。

03

推進更有成效的鄉村振興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穩產保供水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高效精品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新模式,完善農民穩定增收機制;深入推進“吳韻江南”美麗鄉村風光帶建設,持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PART SIX

持續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01

如履薄冰抓好安全生產

持續開展自建房、城鎮燃氣、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健全應急管理人才與技術保障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02

細緻縝密抓好社會治理

暢通和規範羣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用心用情、依法依規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加強街道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紮實構建“精網微格”,打造網格化社會治理“新吳品牌”。

03

一刻不停抓好平安建設

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升級完善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編實建強民兵力量體系,深化全民國防教育,持續提高雙擁工作水平。

PART SEVEN

堅定不移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展現勤廉務實形象

01

用忠誠書寫初心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吳新實踐;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堅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過程各領域。

02

用法治推動發展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依法及時公開各類政府信息。

03

用實幹篤定前行

加快政府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健全推進、協調、督查機制,優化運行體系,深入羣衆和企業,用心用情解決各類急難愁盼問題。

04

用廉潔築牢底線

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高標準抓好省委巡視組反饋的5大類27項重點問題整改,健全重點領域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強化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嚴格績效跟蹤考覈。

編輯 | 楊亦哲

來源 | 區黨政辦

及時、全面、權威的

疫情防控信息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