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意識形態操弄選舉 民怨燒乾了
2020年總統大選前,蔡政府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營造出的亡國感,讓蔡總統以817萬高票連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七年來,民進黨從「抗中保臺」移轉到「和平保臺」,揮舉着主權大旗高喊對等,但以意識形態操弄選舉氛圍,卻深刻影響老百姓的每一天。從南到北,與其說是民怨在悶燒,不如說是「民怨燒乾了」,能出走的做好準備,留下來的,不罵了、不怨了、不抗議了,盼不回產業榮景,只求別被清算。
二○二○年總統大選前,蔡政府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營造出的亡國感,讓蔡總統以八一七萬高票連任;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卻因「抗中保臺」牌失靈而大敗。明年總統大選前九十七天,以哈戰爭再度喚醒臺海危機意識。
愈來愈多人攜家帶眷跨國搬家、申請移民籤,爲「如果兩岸發生戰爭,可以隨時離境」做好準備;投資與移入人口,則因擔心臺灣具有戰爭風險而卻步。
兩岸關係急凍後,沒有鮭魚返鄉的臺商,動輒被側翼貼上賣臺標籤;好不容易轉移市場才發現,依舊脫離不了中國大陸。政府不斷強調「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實際上,開拓比大陸更大的市場卻不如預期,新南向更可謂失敗。
外在因素難解決,更面臨缺工、物價成本高漲嚴重打擊,以往臺商還能南向發展,但近年受到疫情影響,產業短鏈化、運輸成本上升,都使傳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人力政策也未見調整,失聯移工居高不下,便是產業嚴重缺工的結果,環環相扣。
斷崖式下墜的陸客、被禁運的農產品,在大筆預算補貼之下讓產業集體噤聲;更別忘了,大陸對臺下石斑魚禁令後,耗資六億元的「班班有石斑」。面臨新形勢嚴峻挑戰的產業,無法開拓新市場及提升附加價值,淪爲另類地緣政治受難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