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新政府「補考」 臺灣興衰關鍵

近來跳電停電頻繁、企業憂心缺電,綠能發展更是屢爆爭議。本報資料照片

半導體躍上國際舞臺、臺股頻創新高,彷彿沖淡臺灣面臨的外交、國防隱憂,甚至還出現「矽盾」之說,但對內,民衆實則剝奪感日增,非科技業領域的勞工甚至有二次剝奪感;對外,臺灣出口仍由科技引領風騷,其他產業鎮日憂心區域經濟邊緣化的隱憂,蔡政府將卸任,留下的是企業焦慮與民怨沸騰,準總統賴清德接棒上陣「補考」,挑戰嚴峻。

產業、經濟、內需、民生環環相扣。產業部分,臺灣在美中博奕夾縫中如何保持競爭力?當臺灣優勢廠商如臺積電,被迫進行晶片外交;PC組裝供應鏈和伺服器大廠,被迫「臺灣加一」,如何將核心技術留在臺灣,卻又不至於受「五缺」所累,考驗賴政府的國際經貿與產業政策執行力。

對臺灣中小企業、農漁業者而言,賴蕭勝選之初,兩岸破冰就被認爲是艱困任務,臺灣難以突破區域經濟整合困境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期待美國將臺灣拉進印太經濟框架(IPEE),兩者皆困難重重,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中已成邊緣人,而臺廠爲避免貿易壁壘,不得不選擇產線外移,導致臺灣面臨空洞化危機。

蔡政府執政,臺灣經濟和供電如走鋼索,基礎建設如能源結構,至今還在覈能存廢議題中打口水戰,「魚電共生變臺灣犧牲」,「假種田、真賣電」的農電共生,都引發不信任危機,產業發展幾乎由「綠」翻「黑」。近來跳電停電頻繁、企業憂心缺電,綠能發展更是屢爆爭議。

基礎建設與能源配比,涉及國安;振興內需、擴大出口、改革稅制,涉及經濟與金融;解決社會貧富差距、詐騙頻傳,考驗政府效能。

蔡政府八年執政失衡,賴清德去年就在民進黨中常會提醒黨內,「要特別注意基層民衆生活實質感受的問題」,勝選後如履薄冰,賴清德早早啓動產業之旅,宣示要均衡臺灣,讓處處能安居、人人能樂業。民進黨第三個四年執政即將開始,未必值得稱頌,經濟挑戰是重中之重,這將是臺灣走入興盛或步向衰敗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