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文創起步晚 被韓國狠甩幾條街

胡晴舫(左三)請辭文策院長一職。圖爲今年5月她出席記者會,同行還有前文化部鄭麗君(左五)、文策院董事丁曉菁(左四)。(文策院提供)

若非文策院長臉書宣佈請辭,民衆可能還不知道有這個單位。用政府文創火車頭領頭羊定義,應該不爲過,但同樣在20年前喊出文創口號,看看韓國,想想臺灣,能不汗顏

臺灣文策院起源可遠溯至2003年,當時經濟部擬訂文創法案歷時七年,終於三讀通過,但執行單位的相關法案卻在立院卡關一卡六年,到文策院正式掛牌,已是2019年的事。

誠然,韓流襲捲全球,背後有傾舉國之力優勢,加上韓國內需市場夠成熟,硬拿臺灣跟韓國比,起跑點公平。文策院歷經多年籌備成軍,且定位媒合投資角色,與文化部職司政策國藝會職司補助,成健全文創環境的三隻腳。可惜成立的第一年卻遇到疫情,導致預算執行率只有兩成,文策院第一步走得坎坷,但今年國片成績卻有目共睹。

不必將院長的請辭無限擴大,但文策院也的確存在問題,比如到底是董事長制還是執行長制?比如官派董事席次是否太多?更重要的是,是否清楚讓民間知道,這個單位有什麼「好康」?該如何「利用」?不信,現在隨便問一家出版社,一定不知道文策院可以幫他們做什麼。

不要小看臺灣投資者企圖心創作者能量,文策院纔要邁入第二年,還有調整空間,韓國創意內容研究院,最強的就是隨時調整政策,光是「翻譯院」這招,同步爲自己的作品翻譯成十幾國語言,就該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