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貿然廢死 臺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右起)、王鴻薇、遊顥日前舉行「公佈9名大法官廢死心證!蔡英文卸任前推廢死!賴清德等着民調雪崩 」記者會。 (本報資料照片)

多年來民調趨勢幾乎都一致,就是8成左右的民意反對廢死,即便廢死是歐美國家的價值觀,也被認爲是人權先進觀念,但在真正廢死之前,無論是大法官或是政府機關都應先想清楚,臺灣準備好了嗎?人民不是嗜血想看兇嫌伏法,而是想留有遏止重大犯罪的警示作用,爲了安心也爲了正義。

4月23日的憲法法庭將爲我國死刑制度產生指標性的作用,然而臺灣社會準備好了嗎?是否有相應的配套?貿然廢死肯定會在臺灣社會引起劇烈反彈,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以2014年震驚社會各界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後爲例,當時一般人出門草木皆兵,還要求提高見警率、巡邏捷運,深怕出現「鄭捷第二」的模仿犯。事實上,當年度偶有發生人羣中有人遭刀片畫傷,或在公衆場合亂舞刀的偶發事件,雖事後證明並非模仿犯,有些甚至只是意外,卻也足見當時臺灣社會有多緊繃。

2016年時任法務部長羅瑩雪在卸任前幾乎是用「跳號」的方式,快速處決鄭捷,固然引來人權團體關注,但事後卻顯示了這樣做的意義,一方面替準備要上任的民進黨政府除掉一個大患,二來臺灣社會頓時不太討論隨機殺人,鄭捷還在獄中一天,他的話題就不會停,難預測是否有模仿犯伺機而動,但鄭捷伏法後,讓臺灣人暫時擺脫了隨機殺人的陰影。

用民意來決定司法或許會被說淪爲民粹,但民意之所以這樣呈現,主要還是時不時仍會發生慘絕人寰、泯滅人性的社會事件,挑起民衆的恐懼心,當這些人犯下了這些暴行後,卻沒有如死刑一般重的刑責能嚴懲他,人民無法安心,因此無論是大法官或行政機關,對於死刑的存廢,不能昧於所謂國際趨勢,也應該考量國內民情,臺灣真的準備好了迎接廢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