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改朝換代 更應公平對待先人努力

中正紀念堂內的蔣介石銅像是否拆除引發各界矚目。(本報資料照片)

蔣萬安拋出「臺灣建設紀念館」主張,遭民進黨炮轟「自己公媽自己拜」。無論蔣的出發點,是否爲替北市長選戰提前拆彈,其有意將中正紀念堂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淡化威權象徵,從歷史和解的宏觀角度而言,已是踏出前進的一步。民進黨或許不該再以偏狹的史觀,膝反射地抹煞和解的可能,當權就打壓異己,這和過去的國民黨有何不同。

被綠營譽爲臺獨教父的彭明敏逝世,府院黨自總統以降,超高規格細數他的一生表達崇敬、哀悼。

的確,彭明敏在1963年被當局委任爲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政府的禮遇,大有機會就此榮華富貴;但隔年,他卻起草「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被判刑8年,因而流亡海外20餘年。撇開政治認同不談,當年彭明敏的勇氣,確實成爲往後黨外推動民主進程的重要養分。

然而,若換個角度,從昔日政府觀點切入,面對同樣一位彭明敏,卻成了不折不扣的叛國通緝犯,顯然與民進黨人的認知大相逕庭。

所以,後代人要如何看待歷史人物,若僅單從特定一種角度來閱讀,小則對個人產生偏頗認知,大則整個國家史實陷入根本性錯亂。

回過頭來看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與否,民進黨人經常以「殺人魔王」一筆帶過蔣介石的一生;有關國民政府播遷臺澎後,對外的反共抗俄史,對內又如何在冷戰世界架構下建設壯大臺灣,一律不談。然而,真實的世界,真是如此非黑即白?尤其在民主時代,真要鞭屍,也總得先功過並陳吧!民進黨以單一面向的偏狹史觀看待蔣介石,與愚民化教育有何差別?

不可諱言,蔣介石確實是蔣萬安的公媽,但他也曾是國家元首。如今,由蔣家後代來表達對自家先人的紀念館要如何轉型,是非好壞有待討論,但絕對有其正當性;若仍只想用仇恨一刀切,以藍綠區分對錯,用意識形態決定後代人能看見什麼歷史,從分裂出發的史觀,豈能走向和解的道路?

歷史,不是哪個政黨說了算,現在的蔡政府,不該再拚了命扮演決定歷史孰是孰非的仲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