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蔡政府懸崖勒馬 貿易倡議迴歸程序正義

臺灣金融研訓院與美國在臺協會共同主辦的「臺美金融資安論壇」29日開幕,蔡英文總統(中)、AIT處長孫曉雅(左二)等人均出席,展現臺美友好關係。(季志翔攝)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6月1日簽署完成後,昨經行政院會通過,面對各界呼籲,行政院一改先前態度,從備查改爲由國會實質審查,公開且透明地走完應有程序,值得肯定。蔡政府此刻懸崖勒馬,不僅有助朝野和諧,也立下制度,更讓這份對臺美意義重大的協定,不會背上躲避國會監督的罵名和爭議。

對於經濟仰賴外銷的臺灣來說,能與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簽署貿易協定,自然是喜事一樁,也證明臺美在經貿交流上再創里程碑,朝野均樂觀其成,但相對美國採高標準的快軌程序,要求未來美臺簽署任何協定須與國會諮商,不可繞過國會逕行簽署,我方當然也該比照,否則代表人民監督政府的國會,無法瞭解狀況,不僅沒能替民衆把關,也讓協定缺乏民意基礎。

事實上,經貿辦在倡議發動之初,一直到談成首批協定、確定簽署完成,都主動對外釋出訊息,確實誠意十足。只是,即便經貿辦早將內容公佈上網,但外界對倡議的實質內容,哪些產業受影響?依舊陌生。尤其貿易協定有得有失,交由國會審查有其必要性,畢竟政府也不希望協定淪爲「政府自嗨、企業無感」的裝飾品。

近來《兩岸服貿協議》再引發話題,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即主張「逐條審查,逐條表決,且不得予以包裹表決」,甚至在內政委員會第3次初審時,召委張慶忠因用30秒宣告協議已超過3個月期限,視爲已審查,全案送院會存查,進而催生「太陽花學運」,成臺灣政治史上重大轉捩點。

不過,被封爲「黑箱服貿」的兩岸協議,不但送到立院逐條審查,當時立院加開16場公聽會,更在基層舉辦100多場說明會,對照今日的臺美貿易倡議,民進黨理應秉持當年精神,將攸關國內重大民生及經貿的協定送國會實質審查,更是民進黨以行動證明政府不會「遇美就轉彎」的最好時機。

在民間及在野黨聲聲呼喚下,蔡政府最終願意順從民意,表態接受將查照改審查,未來官員不僅能有公開場合對外說明政策,企業也能在詢答過程中更瞭解倡議內容,畢竟在未來臺灣經濟前景看衰之際,執政黨一方面能實踐當年高喊的程序正義,也能讓朝野政黨在有共識之下,共同振興經濟發展,讓人民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