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迪慶】迪慶小餐桌折射民生大變化——75載砥礪奮進造就“舌尖上的幸福”

從勒緊褲腰帶到憑票購買到自由採購,從空蕩蕩的菜籃子到食材豐富的餐桌,從溫飽到吃飽再到吃好吃得健康……新中國成立75年來,迪慶藏族自治州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品類越來越豐富,在食材的變化中,從量到質的轉變折射出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變遷,折射出了經濟發展帶給民生的大變化。

飲食記憶

吃頓飽飯是最幸福的事兒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與吃密切相關。聊起曾經的生活,德欽縣燕門鄉的90歲老人斯那永次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小的時候,糧食緊缺,食物是定量發放,我家有十個兄弟姐妹,全家都不敢放開肚子吃飽。有時候餓急了,會去撿馬糞裡未消化的青稞粒,用水淘洗後,餓得直接生吃。”

當時,羣衆餐桌上的主食是玉米麪和青稞面等粗糧,蔬菜以大白菜、蘿蔔、土豆“高原三大件”爲主,家家戶戶桌上菜餚大多相似,食品種類匱乏單調,每一口食物都顯得格外珍貴,人們對飲食的需求只是“能吃飽”,逢年過節,能吃頓飽飯是最奢侈的事。

“那個年代,哪裡想過吃得香不香,記憶中每天下地幹活,回家有啥吃啥。因爲總是吃不飽,年輕的時候體重只有六七十斤,面黃肌瘦。逢年過節,如果家裡殺了一隻雞,全家十多口人就得按照老幼順序瓜分一隻雞,最後可能只是得到一些肉絲而已。現在不一樣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老人回憶着說道。

新中國成立初期,糧票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通行證”,糧食分配嚴格按計劃進行,市場供應相對緊張。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糧食供應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票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市場和豐富的選擇。昔日,高原上的主食以青稞、玉米等粗糧爲主,種類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的營養需求。而今,大米、小麥等細糧成爲日常餐桌的常客,與青稞、燕麥等五穀雜糧相得益彰,主食結構更加均衡。

新中國成立75週年以來,迪慶州糧食生產也實現了歷史性飛躍。據統計,近年來全州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不斷擴大,總產量屢創新高,爲老百姓的餐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一變化不僅彰顯了迪慶州在農業發展上的不懈努力,也反映了國家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和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

飲食種類

從單一到多元的蛻變

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飲食文化的融入,不僅豐富了高原地區老百姓的餐桌,更促進了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城市化的推進讓迪慶人民接觸到更多元化的食材與烹飪方式,海鮮、蔬菜等原本在高原稀缺的食物逐漸成爲餐桌上的常客。

“現在年夜飯的花樣越來越多,今年我就去市場買了不少陽澄湖大閘蟹、花甲、河蚌等食材做了一桌海鮮宴,過去這在我們迪慶高原罕見,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口感。”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的卓瑪笑着介紹。

家住香格里拉城區的70多歲的張仕新老人每天都要打上一壺酥油茶,泡着奶渣,喝上一杯。用他的話說:“要是哪天沒喝上一杯酥油茶,就覺得渾身不自在。”張仕新的兒子都吉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口味。和父輩們偏愛酥油茶的習慣相反,都吉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杯咖啡。他說:“每天一杯咖啡下肚,這一天才真正開始。”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迪慶高原,隨着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迪慶藏餐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融合。糌粑、酥油茶等傳統美食依舊受歡迎,但更多樣化的食材和烹飪方式被引入。漢族、納西族、白族等多民族飲食文化在此交匯融合,藏餐廳的菜單上也出現瞭如香酥排骨、紅燒牛肉等漢族菜餚,以及傣味涼拌木耳、檸檬“撒撇”等民族風味。同時,高海拔地區也能種出朝天椒、萵筍、茄子、黃瓜等多樣的蔬菜,豐富了老百姓的飲食結構。這些變化不僅滿足了遊客的味蕾,也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展現了迪慶藏族自治州在“食”上的時代革新。

飲食的傳承與發展

高原農特產品走向世界

新中國成立75年來,迪慶藏族自治州依託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青稞、食用菌、葡萄、中藥材等高原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近年來,青稞種植面積穩步擴大,深加工產品如青稞啤酒、青稞餅乾等遠銷國內外,贏得了市場認可。食用菌產業更是成爲迪慶的一張名片,尤其是松茸,年產量佔據國內外市場的重要份額。葡萄產業異軍突起,成爲高原特色農業的璀璨明珠。其高海拔、低緯度、晝夜溫差大的環境孕育了無可比擬的優質葡萄,屢獲國際殊榮。截止2023年底,全州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9萬畝,綜合產值6.14億元,涉及種植農戶0.5萬戶,實現人均收入3500元,戶均收入1.38萬元。通過引進現代種植技術和加工手段,迪慶中藥材產業基地規範化水平顯著提升,加工主體不斷增強。目前,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2.58萬畝,年產值約8.43億元,成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樣畜禽養殖業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深刻轉型,逐步形成了以犛牛、藏香豬、尼西土雞等高原特色畜禽養殖爲核心的產業體系。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不僅提升了養殖技術和市場對接能力,還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累計認定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2家,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2234個,家庭農場名錄管理1151家。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210個,認證全國名特優新產品10個。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經營淨收入的增長。

如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美食文化不再侷限於雪域高原,而是乘着新時代的東風,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香格里拉犛牛乾巴、冰酒、辣椒罐頭、藏梨膏、藜麥青稞粥等高原農特產品,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爲了市場上的熱門商品,遠銷國內外。松茸、黑松露等珍貴食材,也通過電商平臺和冷鏈物流,快速送達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此外,“吹肝”、米腸、奶渣、苦蕎粑粑等傳統美食,在保留原有風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烹飪方式,吸引了衆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品嚐,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昔日,人們追求的是飽腹與豐盛,而今,綠色、健康、營養成爲了餐桌上的新風尚。老百姓更加註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與營養均衡,減少了對酥油茶等高油、高鹽、高糖食品的依賴,轉而青睞於粗糧、野菜、高原特色食材及有機食品。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老百姓日常飲食上,還融入了節日慶典與待客之道中,逐步形成了健康飲食文化,展現了迪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與智慧傳承。

迪慶日報記者 此裡只瑪

雲報全媒體記者 譚雅竹 張帆 馬喆 趙麗槐 楊子雙 李鐵成 彭少傑 貢秋次仁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