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智慧棉田連年豐收的背後

又是一年豐收季。今年,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的3000畝“超級棉田”再獲豐收。3000畝棉田中,細絨棉種植面積2332畝,試驗田面積668畝。其中,細絨棉總產達1233.95噸,畝均產量529公斤。

從2021年到2024年,這片僅有兩人全程管理、沒有其他任何人工的“超級棉田”,總產、單產連年取得新突破。特別是今年,其畝產突破500公斤,達到全疆棉花高產田水平。

豐收令人喜悅,而豐收背後的“科技密碼”更讓人震撼。這片“超級棉田”,如今已是新疆智慧農業發展的代表。

四年數據令人驚歎

負責管理“超級棉田”的,是巴州極飛農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州極飛”)兩名從未種過地的90後小夥——艾海鵬和凌磊。

11月10日,兩個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回憶了當年啓動“超級棉田”的故事——

2021年4月22日,巴州極飛在尉犁縣舉行“超級棉田”發佈會,將以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農業技術爲支撐,依託農業無人機、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管理系統,正式啓動國內首個無人化棉花農場項目。

但當時,這一項目並不被大多數棉農理解。在“超級棉田”實施啓動會上,一位老棉農甚至對着採訪鏡頭笑着說:“地裡的活離不開人。全靠機器種地?簡直在胡說!”

能不能成?這是一個挑戰。

2021年是“超級棉田”第一季,因遭受風災,棉田可採收面積只有50%左右,平均畝產254公斤。2022年,巴州極飛解決了苗期防風問題,並總結經驗實行技術優化,可採收面積達100%,平均畝產403.6公斤。這一年,新棉的馬克隆值(反映棉花纖維細度與成熟度的綜合指標)均達到A級,絨長30毫米左右,達到優質棉標準。

2023年,“超級棉田”遭遇罕見的五月飛雪,棉苗被凍死了大半,有1500畝重播。重播後,管理難度大幅增加,巴州極飛耗費了大量時間來調節棉花長勢,最終所有地塊順利完成採收,總產量達1191噸,畝均產量達420.9公斤。

連續幾年,“超級棉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艾海鵬說,這些成績,源自新科技的力量。

“這幾年,棉花種植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每年開春下地,大家都互相打趣:又要‘強迫’機器勞動了。”受益於“超級棉田”模式的尉犁縣古勒巴格鄉古勒巴格村種植大戶崔永峰說,“當年的那位老棉農也早已轉變了觀念。你去他家的地頭看看,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啥人,都是機器在忙。”

智慧農業潛力無限

乍一看,“超級棉田”就是無人機種地、物聯網管理,兩個小夥種地很輕鬆。棉田澆水、施肥時,別的棉農在地裡忙,他倆在房間裡吃火鍋,邊吃邊點着平板電腦或者手機上的APP,就把活幹了。打藥殺蟲,別人的地裡“轟隆隆”,開着噴藥機械進去忙碌,他倆在手機上發個指令,無人機就自動起飛、自動灑藥、自動返回。

種地就像打遊戲,似乎很輕鬆。

可輕鬆的表面背後,卻是強大科技力量的支撐和兩個小夥的艱辛付出。艾海鵬和凌磊的日常工作其實很繁雜:機器調試、數據上傳、效果評估……體力活少了,腦力活相應更多了。

區別於傳統田管,要進行智慧田管,棉花的種、管、收需高效精準,同時還要降低成本。這些目標達成,依靠的是探索鑽研與最強的技術。

在“超級棉田”實施的第一年、第二年,艾海鵬和凌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從一線發現問題並呼叫公司總部——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飛科技”),及時獲取一個個精確的解決方案。

在極飛科技的一份資料上,概略描述了“超級棉田”4年來逐步升級和實施的6項科技成果:“棉麥分播”技術爲棉苗防風;“幹播溼出”確保棉種出苗均勻整齊,便於後期管理;基於全程飛防的病蟲害預警技術,可提前施藥預防;人工智能識別雜草生長區域,生成作業處方圖;基於遙感無人機的高效調控技術,一天就可完成3000畝棉田所有的棉花株高監測工作,爲打造豐產棉花株型提供調控方案;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一鍵澆水施肥,執行精度實現重大提升,測土配方施肥降低種植成本……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每一株棉苗棉株的數據都記錄在案,每一個地塊都可以實現精準管理。這就是智慧農業的威力。”艾海鵬說。

“超級經驗”可以複製

“超級棉田”造就了能夠複製推廣的“超級經驗”。

2022年10月11日,在瑞典舉辦的“環境健康全球峰會”上,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以“超級棉田”爲實踐案例,在線分享農田數字化管理的中國經驗。他說:“通過‘超級棉田’兩年的探索實踐,逐步驗證在極飛智慧農業技術的賦能下,無人化管理模式完全可行。”

“‘超級棉田’的成功,在於讓我們從創新中取得了新的經驗:智慧農業本質上是一種農業耕種方式,不是由一個軟件決定的,而是一套生態體系,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極飛科技創始人兼總裁彭斌說。

當前,數字賦能正在深刻改變傳統農業。在新疆,伴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持續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方興未艾,農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術不斷推廣,北斗導航精量播種、無人機植保廣泛應用,種採收全程機械化水平連年提升。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爲新疆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歷經多年努力,新疆棉花已經形成一套集成設備優勢、擁有獨特技術、實現管理創新的種植新模式,新疆棉花耕、種、收機械化率達97%,棉花平均採淨率達到95%。

彭斌認爲,“超級棉田”的意義,在於以新疆棉花的智能化、信息化發展趨勢和優勢爲背景板,打造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新疆“數字”棉花生產樣本。

在新疆,已經有多地複製了“超級棉田”的無人化管理模式和經驗。

巴州極飛測算過當地一家農場複製新模式後的性價比:2023年,這家農場種植棉花1932畝,畝均產量418公斤。複製後,畝均成本爲2196元,對比2022年傳統模式下降12.7%;人工成本每畝減少170元,對比2022年傳統種植模式,降低34.7%;水電費每畝降低100元,對比2022年降低22.3%;農藥費用每畝節省20元,比2022年降低20%。隨着“超級棉田”基礎設備和種植模式的持續優化和完善,後續投入的費用將進一步降低。

尉犁縣是全國優質商品棉基地,隨着智能化、信息化農業新科技的廣泛應用,尉犁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98.7%。尉犁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閆顯飛表示,“超級棉田”新模式標誌着新疆智慧農業邁上了新臺階,尉犁縣將加快推廣普及。

“我們將發揮企業優勢,大力推廣‘超級棉田’種植管理模式,爲不斷提升新疆棉花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作貢獻。”彭斌說。(魏永貴 王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