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建“月宮”、“摘”星辰……我國深空探測有這些新動作!
(原標題:新華鮮報|建“月宮”、“摘”星辰……我國深空探測有這些新動作!)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探尋火星生命痕跡,預防小行星撞地球……我國深空探測又有新動作!
9月5日至6日在安徽黃山舉行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務的最新進展,描繪出我國深空探測新圖景。
——一起到月球去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已不僅僅是一個願景,更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必然趨勢。
“目前,中國已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6次任務,取得一系列新發現,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和技術基礎。”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說,爲實現對月球長久持續探測,中國倡議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科研站的方案論證。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中國聯合各國,在月球表面、月球軌道和地面建設月地聯通的,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蔘與,可拓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可長期持續開展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的科學和技術活動。
截至目前,10餘個國家(國際組織)和40餘個國際科研機構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設的大家庭。
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豔華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將分爲基本型和拓展型兩個階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性科研平臺;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軌道站爲樞紐,以月球南極站爲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爲探測節點的月球綜合站網。
——探尋火星上的生命痕跡
太陽系中,火星是與地球環境最相近的行星。這顆億萬公里外的星球上,是否也曾有生命?如今,我們已在尋找答案的路上。
會議期間,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了我國火星取樣返回計劃:天問三號任務以生命痕跡探尋爲第一科學目標,預計2028年前後發射,用40天左右的時間,通過兩髮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軌返組合體和着上服組合體。
要在一次任務中儘可能採到富集生命痕跡信息的樣品,取樣地點和方式十分關鍵。
“研發團隊開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在克律塞平原和烏托邦平原選定了候選着陸點,並計劃在着陸點進行取樣。”劉繼忠說。
他介紹,爲達到取樣的多樣性,將採取三種取樣手段:表面取樣通過機器手實現更大範圍樣品採集;鑽取將採集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樣品;還專門研製了一個飛行器,可以採集更遠範圍的樣品。
國際合作也是天問三號的重要部分。劉繼忠介紹,在天問三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服務器上,專門預留了約30公斤資源用於搭載國際合作載荷。後續在適當的時間,會向國際發佈關於徵集國際合作載荷的公告等。
——預防小行星撞地球
在太陽系中,既有月球和火星這樣備受矚目的“主角”,也有數量衆多的“羣演”——小行星。目前已知小行星數量超過130萬顆,它們通常“按部就班”地在太陽系中穩定運行,而有些小行星運行軌跡接近地球,被稱爲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撞擊被列爲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未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極有可能發生,我們必須構建起牢不可破的行星防禦安全網。”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說,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倡議,並將於近期實施一次在軌的防禦任務。
唐玉華介紹,我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計劃選用“伴飛+動能撞擊+伴飛”模式,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時,探測器對撞擊過程進行全程觀測,並在撞擊後繼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和科學探測等工作,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動能撞擊+天基評估”。
根據設想,此次任務實施後,預期可使目標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於每秒一釐米,撞後一年內,小行星軌道向偏離地球方向改變超900公里。撞後將通過天地聯合,開展小行星軌道、形貌和濺射物變化的觀測。
探索廣袤深空,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