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教育要“會解題”更要“會解決問題”
新華社深圳1月15日電 題:教育要“會解題”更要“會解決問題”
新華社記者白瑜
深圳市南山區小學數學期末考卷近期“走紅”網絡,原計劃90分鐘的考試時間因題目難度高而延長20分鐘。這份考卷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輿論熱議。
這份數學考卷出現《說文解字》、楊萬里的《荷亭倚欄》、估算新聞報道的字數、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深中通道、灣畔送貨無人機等內容。有人質疑“平時學習一粒沙,期末考試撒哈拉”“數學考試語文化”;也有人肯定命題的方向和意圖,認爲有助於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場景學以致用。
題有沒有出“偏”?公衆仍在討論。能看到的是,這份考卷是在引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展示出向着新課改方向的努力,體現出圍繞“會解題”更要“會解決問題”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
義務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表述爲,通過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爲了適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考數學命題近年來突出“多想少算”的考查理念。這意味着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數據意識、推理意識、應用意識、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
以前考的是出水管、進水管給泳池灌水,現在考的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給兩輛車充電,本質上都是工程問題;以前考的是農場裡的雞和兔、牆角的蜘蛛和蜻蜓、動物園的烏龜和仙鶴,現在考的是羽毛球場的雙打和單打人數,本質上都是雞兔同籠問題。與時俱進的生活場景、更加具有時代氣息的情景化表述和拓展性內容,能爲學生留出更寬裕的思考空間,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升思辨能力。
但也要看到,作爲一項突破傳統模式的變革,必然需要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如何用更加簡潔的語言表述豐富的題目內涵、如何平衡好基礎知識和提升性知識比例、如何把握好題目的難度階梯等,都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改革需要在規則和邊界之中尋找適切性,務必掌握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加強日常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結合,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讓學生掌握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學會在具體情景中合理應用,這本身就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