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後迎接「免疫負債」 羅一鈞:傳染病已蠢蠢欲動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3月進行千人病毒認知大調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右二)提醒,疫情指揮中心解散並不代表病毒不具威脅,大衆應對所有傳染性疾病有正確認知。(王家瑜攝)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改變民衆生活,也像是一場全民病毒公衛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疫情指揮中心解散並不代表病毒不具威脅,大衆應對所有傳染性疾病有正確認知;過去3年腸病毒、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病都沒有大流行,今年看來已經蠢蠢欲動。
羅一鈞指出,過去3年因爲新冠疫情而產生「免疫負債」,隨着疫情解封,應將防疫重心移回社區及旅遊常見的傳染病,例如腸病毒通常在每年春夏季流行,以及今年比較反常的流感,由於冬天沒有流行,隨着今年2月和4月口罩陸續鬆綁之後,流感疫情逐漸攀升,看起來5月纔會到達高峰。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3月針對全臺18到75歲民衆進行千人病毒認知大調查,結果發現,青壯年族羣對家人染疫後的重症或死亡有較多的擔心,而18到29歲年輕族羣則較其他族羣更擔心因疫情而影響人生整體規劃。
另外,隨着疫情發展至今,8成6的民衆表示對於疫情早已無感或變樂觀,主因爲疫情流感化或以輕症居多,還有積極做好各種防疫措施等,但仍有13.7%的民衆表示依然恐懼與害怕,進一步分析發現,這羣民衆也較不積極關心病毒疾病相關資訊;有趣的是,7成3的民衆認爲比起疫苗,提升個人免疫力纔是王道。
除了新冠肺炎,生活中早存在許多被輕忽的病毒性疾病。該項調查發現,有超過2成的民衆不知道引起愛滋病的HIV是病毒;只有不到6成的人知道是國病B、C肝是病毒性疾病,顯見民衆病毒知識教育仍需加強。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臨牀上觀察,民衆容易對於疾病認識不足而感到焦慮恐慌,若能建立對病毒正確認知,較能減緩恐懼情緒,甚至降低獵巫事件的發生。他也提醒,病毒性疾病可透過施打疫苗使身體產生抗體,但不代表可完全靠自體免疫力對抗,輕忽疾病影響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錯過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