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向“更高” ,廣東“實”力挑大樑
(原標題:“新高”向“更高” ,廣東“實”力挑大樑)
正月初九,龍年首個工作日如約而至。
在湛江廉江,力高爾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福亮剛過完一個忙碌的年。身爲浙江人的他沒有返鄉,而是在新廠房緊盯溫控器生產線安裝進度,爭取開年便開工,補齊當地小家電生產鏈的短板。在廉江,大大小小的企業每年對溫控器的需求量達四五千萬件,此前基本上要從外地採購。
在廣東,不少人像吳福亮一樣堅守崗位或早早開工。春節向來是承前啓後的重要節點,短暫休整、盤點過往的收穫,先行者們早已整拾行囊,踏上新的路程。
過去一年,是經濟大省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百舸爭流、活力迸發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全力以赴拼經濟、抓項目、促發展。
放眼南粵大地,廣東以硬實力挑大樑,高質量發展的“施工圖”正逐漸變爲生動“實景畫”:經濟總量在全國率先突破13萬億元,連續35年全國第一,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規上工業企業突破7萬家,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一元復始,旭日始旦。今天,廣東再度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將再一次以“開年即衝刺”的姿態,從“新高”邁向“更高”,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闖勁拼勁奮躍而上、挑起大梁。
定力如磐
前不久,有網友“曬”出一臺使用26年依然正常運轉的洗衣機,讓產自廣東的“威力”再次回到公衆視野。面對外界關注,威力廠家迴應:“還在堅持。”
在市場競爭、行業“洗牌”中,爲何總有一些企業能夠長青?
威力的“翻紅”,靠的是長期保持專注的定力。“創立40多年來,威力一直紮根製造業。”威力洗衣機事業部總經理廖豔說,公司堅持產品創新,每年投入上億元用於產品研發。
這股定力,廣東向來有之。堅持以實體經濟爲本、堅持製造業當家,把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任務,力求在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正是廣東的定力和底氣所在。
截至去年12月,廣東全省工業投資已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創出18年來最快增速,技改投資持續保持12個月兩位數增長。
製造業“家底”更加厚實,傳統產業在技術改造中煥發新機。2023年全年,廣東全省規上工業營收規模達18萬億元,全省規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雙雙蟬聯全國第一;累計培育5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9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儘管外部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廣東憑藉着對產業尤其是“強項”製造業的專注與定力,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了新增長點。
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曾在華爲的一次內部會議提到:“板凳要坐十年冷。”風物長宜放眼量,今年前兩週,華爲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重返銷量第一,2023年更是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躍升至前三。
在“新三樣”走俏全球的熱潮中,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比亞迪更是在去年成爲“三冠王”,拿下中國汽車市場車企、品牌兩個銷量冠軍,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有經濟學家認爲,歷次工業革命都源自工廠車間的技術變革。在複雜嚴峻、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中,廣東以不變應萬變,持續投入鍛造產業和經濟的韌性,打造堅實的立足點,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活力向新
無論是國產手機的“逆襲”,還是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背後的“向新力”不容忽視。向新,意味着求變,是在激烈競爭中主動“進化”,實現適者生存。
廣東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是廣東“向新力”的生動體現。
去年底,國內首臺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在東莞揭牌。這一由中山大學和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聯合建設的“中子顯微鏡”,有望爲新材料開發打下基礎。
今年1月初,省科技廳爲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授牌。加上第一、第二批的20家,廣東已有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粵港澳創新資源加快匯聚。
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爲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逐一落戶,“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羽翼漸豐,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蓬勃發展……廣東加快打造成果轉化最佳地,不斷提升技術要素供給質量和能力,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閉環”,鍛造科技自立自強硬實力。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韓恩厚選擇到廣東創辦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正是看中這裡對高端科創人才充分開放的態度,希望能離企業研發前沿更近一些。當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談及爲何回國“落戶”深圳時,她說,因爲“這裡年輕,充滿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7年領跑全國。此外,深圳—香港—廣州集羣連續四年穩居全球前100個創新集羣第二位。
向新向綠向未來。春天的腳步臨近,楓香舒枝展葉,鐵冬青新芽萌動,從城市的公園綠地到鄉村的田間地頭,從珠江三角洲的溼地保護區到粵北山區的天然林海,漫步南粵大地,處處綠意盎然。
去年,全省超額完成林分優化提升、森林撫育提升“兩個200萬畝”任務,新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碧道1064公里,累計開放城市綠地5.4萬畝。同年12月,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廣東湛江成功點火投產,這標誌着我國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再次邁出了示範性的一步。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帶來的生態利好逐漸顯現,綠色已成爲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引力釋放
“排產的訂單已經到5月了。”汕頭一家玩具生產企業春節期間還在馬不停蹄生產。歷經40年的發展,汕頭澄海的玩具產業包攬了全球玩具33%的產能,年產值近500億元,到2030年產值將有望達到1000億元。
隨着“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經珠港飛”實施,港珠澳大橋客流車流紀錄不斷刷新。春運期間,在2月12日、13日兩天時間裡三次打破紀錄,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不久前,湛江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內,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熱塑性聚氨酯裝置已落成投產。隨着該項目首批裝置竣工,一批高附加值、低碳的“湛江製造”,正供應到廣東乃至整個亞太地區。在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看來,廣東的戰略位置“獨一無二”。
放眼全省,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現代氫燃料電池等重大外資項目加快推進,爲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採埃孚華南研發中心、蘋果大灣區創新中心等相繼落戶,助推廣東產業鏈實現價值躍升。
更高水平開放的廣東正與世界形成更高質量的互動。2023年,全省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實際外資的30.9%,創下近5年來新高。
走進百縣千鎮萬村,走向廣袤海洋,攜手粵港澳大灣區,擁抱世界,廣東通過加強內外合作、強化陸海統籌和山海互濟拓展經濟縱深,用高質量發展塑造吸聚全球要素資源的“強磁場”,釋放超強“萬有引力”。
向省內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短板正逐漸補齊。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全省122個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縣域經濟不斷壯大。
過去的一年,全省基本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6∶1。
飛機、高鐵、高速公路、水運串起南粵各地,養老院、長者飯堂、普惠托育服務、公辦幼兒園等托起“一老一小”。廣東大地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正從宏偉藍圖變爲實景畫,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照進現實。
白鵝潭畔煙花映襯萬家燈火,潮汕“英歌舞”矯健身姿舞出廣東“開年即衝刺”的飽滿精氣神。
在新中國成立75週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廣東保持定力、激發活力、釋放引力,在高質量發展的跑道上奮勇爭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昌道勵 黃進 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