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赴陸發展宜慎選孵化器

伴隨孵化器越來越多,創業者選擇也更多,大陸的創業孵化器業已供過於求,偌大的新創空間處於閒置狀態。當前不僅是孵化器在挑選創業者,創業者也在挑選孵化器,孵化器需求量下降,以及孵化器轉型的問題甚囂塵上。

由於大陸官方對新創的政策支持,孵化器經營者往往能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取得土地與物業,再加上額外的政策補貼,成本其實相當低,導致各方都想搭上新創風潮,成立孵化器也是一種創業指標。當然,大陸的孵化器經營核心究竟是營利非營利性質一直備受爭議公營的孵化器很難發展出適當的激勵機制,導致公營孵化器經營績效不佳;民營的孵化器也因商業機制不健全,產生利益共享的缺陷,孵化器與創業者比較像房東與房客的關係,而非商業上的戰略伙伴

2015年李克強總理高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導致孵化器與加速器的盛行。大陸的新創浪潮也衍生出不少社會爭議,筆者最早在媒體注意到「連續創業者」的貶抑稱號,從2014年的O2O、2015年的P2P金融創新、2016年的共享經濟、2017年的區塊鏈、2018年的AI人工智慧等,嘲諷這些連續創業者每年都在所謂創業「風口」上跳入下一個「風口」。

連續創業者拿着各種集資揮霍來表演,給新創團隊取一個適合風口的公司名稱,頻頻爭取上創業大賽,到處接受媒體採訪,四處宣講無數次改版的PPT,期待得到投資者的青睞。當然,除極少數真正獲得投資的新創團隊獲得發展契機,大多數的連續創業者被輿論慫恿着進入下一個風口前,必須先找到駐紮的孵化器或加速器,這些不同的孵化器或加速器名稱可能是:創業咖啡廳、創業培訓中心、創業工廠等。

孵化器本身可以帶有非營利的性質,但孵化器背後沒有特定產業鏈的連結便要小心若入泥沼臺灣新創團隊若要赴陸市場打拚,選對創業孵化器更顯重要,勿只看創業孵化器的辦公室租金隱形福利,要檢視這個孵化器,能否讓您公司的產品及服務能夠和當地市場接軌,並能提供完善的法律、會計、財稅、市場等諮詢機制做爲支撐。

檢視孵化器背後的管理團隊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倘若該管理團隊其實對新創輔導募資專業一無所知,工作內容反而着重於物業管理公共關係,便要小心謹慎。甚至某些孵化器廣告令人會心一笑:拎包即可入駐、行政保潔全免、免費提供公司註冊地等。新創團隊入駐孵化器終究不是找快捷酒店,貨比三家再選擇適合您團隊發展的孵化器入駐,至爲關鍵

好的孵化器可以讓您上戰場大展拳腳,不好的孵化器恐怕真讓您無用武之地。真正在北京、上海、深圳、廈門一帶落地的臺灣新創團隊,皆表示不要選擇政府、國企、政黨等國有性質支持的孵化器,初期入駐登記事宜樣樣都好,但倘若遇到真正商場實戰,具有公部門色彩的孵化器,能提供新創團隊上戰場的武器卻非常有限。筆者建議臺灣的新創團隊赴陸發展要有長遠的戰略規畫,入駐當地市場的孵化器只是權宜之計,終究是要出來落地深根並建立商譽客戶發現公司註冊地址仍在孵化器基地,會質疑您的公司是否還屬於新創階段,多少會影響彼此商業關係的信賴與建立。

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