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堂,擔任了近十二年的濟南市長,曾力主拆除濟南老火車站

中等身材,有些發福,頭髮濃密黝黑呈“劍拔弩張”之勢,眼睛裡時刻閃爍着睿智的光芒,仔細看去卻又不失憨厚與樸素,這便是曾擔任濟南市長近十二年的謝玉堂的形象。

謝玉堂在擔任濟南市長期間政績斐然,濟南能夠成爲如今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大城市其中謝玉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就不免需要做出改變與取捨,濟南的老火車站就是謝玉堂一力主張拆除的,按說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做出一些決定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座火車站被拆除以後卻引起了無數人的不滿,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築車站

在建築行業中,凡是提到濟南老火車站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曾經是亞洲第一大火車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哥特式火車站,還登上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建築類教科書,也曾經是我國一處享譽世界的地標。

即便是跟北京老火車站以及上海老火車站相比,濟南的這個老火車站在建築造型上也是要略勝一籌的。

不過歷史上曾經有兩個濟南火車站,一個是1904年建成的膠濟鐵路濟南站,另一個便是1912年投入使用的津浦鐵路濟南站,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膠濟鐵路站併入到了津浦鐵路濟

南站,所以在老濟南人的印象裡,濟南老火車站就是指這個津浦鐵路濟南站。

然而這座濟南老火車站實際上是由一名德國建築師設計建造的。

在濟南市的考古研究所裡保存着這樣一張照片:鐵軌上有一輛軌道車,上面坐着一個穿西裝戴禮帽的洋人,正和四名留着清朝長髮辮子的中國人探討着什麼。

這張照片呈現出來的便是當時德國的青年建築師赫爾曼·費舍爾帶領着中國工人建設濟南老火車站時的場景。

赫爾曼·費舍爾在當時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彼時德國人計劃要在山東建設一條一條用來運輸絲綢和煤炭,而這個任務幸運地落在了赫爾曼·費舍爾的頭上,不過誰也沒想到他設計出的濟南老火車站居然會在後世被奉爲經典。

赫爾曼·費舍爾在設計過程中用伸向藍天的一個高大鐘樓展現出了歐洲的宗教理念,但又別具一格地將他們信仰中與上帝相接的尖頂改成了羅馬式的圓頂設計,還在圓頂下的牆面裝飾上加了四面時鐘,方便旅客觀察時間的同時,還能更加直觀地感受教堂的鐘聲。

整座火車站的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並且巴洛克的風格在這座建築中時有體現:鐘樓立面的螺旋長窗,售票大廳門楣上的拱形大窗等等既使建築擁有了曲線美,又巧妙地增加了室內的明亮度。

一座高達三十二米的圓柱形鐘樓就坐落於候車大廳與輔助性用房之間,鐘樓採用了彩色玻璃和琉璃瓦覆頂的設計,令人歎爲觀止的同時也是濟南老火車站的中心點,更是建築師赫爾曼·費舍爾的神來一筆,將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戰過後,德國編撰的旅行手冊中還將這座濟南老火車站稱爲“遠東旅行的第一站”,由此可見們,這座火車站的技術水平和藝術風格在當時都是的登峰造極的程度。

建築的獨特性卻抵不過時代發展的浪潮

濟南老火車站雖然建築風格獨樹一幟,但相比較起來,設施卻是十分老舊。

當時的火車站裡面是沒有電子屏的,像是火車的車次、時間之類的信息都只能手寫在一面牌子上,功能性也不是很齊全,不過即便如此,濟南老火車站也是一個十分熱鬧的地方,因爲那時的人們想坐火車就必須去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的老火車站幾乎都快成了濟南人民家的象徵了,當人們乘坐火車駛入濟南站的時候,一擡頭就可以看見濟南老火車站鐘樓上的大鐘,這也就意味着到家了...”這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見證了濟南老火車站曾經的繁華後,如是說道。

確實,濟南老火車站承載了太多濟南人民的記憶,也成爲了濟南人民生活的背景,對於濟南人民來說,濟南老火車站的獨特氣息已經融入到了這座城市當中,成爲了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更是濟南人的情感依託。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人口流動加快,與民航和公路相比,鐵路的運輸壓力陡然增加,若是到了春運期間,整個濟南老火車站的廣場上就會充滿着人羣,人在其中根本走不動一步。

據統計,濟南老火站在那個時候每天的客運總量高達五萬人,並且以每年三千人的速度正在持續增長着。

由此可見,彼時的濟南老火車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巨大的人流量讓濟南老火車站無法承擔,而同時期的鄭州、西安等地的火車樞紐都已經開始擴建了,濟南老火車站的擴張也是勢在必行的。

但要想擴大老火車站的話,原有的建築肯定是要拆除的,這便引起了當時建築界和文物界的轟動,專家們紛紛反對拆除濟南老火車站,濟南市民也對這座建築充滿了感情,一想到要拆除建築就充滿了不捨。

但現實的問題又擺在眼前,濟南老火車站確實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潮流了,所以到底應該拆除還是保留呢?濟南老火車站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

謝玉堂一力主張拆除濟南老火車站

“老火車站是殖民主義的象徵,不拆除的話,以後一看見這裡就會想起那段曾經被欺壓的歲月...”當是否要拆除濟南老火車站的問題擺到當時的濟南市長謝玉堂的眼前時,他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原來在十九世紀末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使德國擁有了在我國修建鐵路的權力,後來德國爲了進一步擴張他們的勢力,將膠濟鐵路一直修到了濟南,到了一戰以後歐洲混亂不堪,致使德國無暇顧及在中國的勢力。

後來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出賣了戰勝國中國的權益,轉而讓日本接手了山東,這條鐵路也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好在中國政府通過四年的不懈努力最終收回了該鐵路的控制權。

但是很快日本開始大肆侵華,濟南被日本人佔領,也是日本人爲了更好的控制濟南,於是便開始擴張鐵路,還將膠濟鐵路濟南站併到了津浦鐵路濟南站當中,兩個鐵路站最終合而爲一,這也是濟南老火車站的歷史由來。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我們國家作爲列強侵略的目標,受盡了西方列強的欺凌和壓榨,而西方列強也在中國的大地上建了一座有一座具有濃烈西方風格的建築。

這些建築更是像烙印一樣篆刻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上,使得中國人民被迫接受着外來文化的滲透,時刻提醒着國人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而火車站作爲列強侵略中國的第一站更是充滿了文化的交融,濟南老火車站尤甚,它作爲外來殖民入侵的產物,一看見這座火車站就會讓人想起中國那段慘痛的歷史,這也就怨不得謝玉堂對於濟南老火車站深惡痛絕了。

與此同時,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也刻不容緩,所以即便有無數專家學者反對這件事,謝玉堂還是最終拍板決定拆除這座濟南老火車站,當然,在一片反對聲的浪潮中,想要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的,但謝玉堂的民族自尊促使着他做了這件事。

於是在1992年7月1日的上午,這座伴隨了濟南人民八十載春秋的老火車站最終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而這座老火車站雖然經歷了八十年的歲月洗禮卻依舊堅固無比,在拆除過程中給施工人員帶去了很大的困難。

“老火車站的建築保留的太好了,很多地方用到的結構不是鋼筋而是鋼軌,石材的質量也很好,再加上距離火車軌道太近了,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只能人工拆除,大約用了一個多月纔將火車站拆除完畢”當時參與這項工程的人員事後回憶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道。

在拆除過程中,還有很多對濟南老火車站不捨的市民跑去施工現場拍照留念,經常可以聽見濟南市人民惋惜和遺憾的聲音。

不過這都不能阻擋謝玉堂決定拆除老火車站重建新火車站的念頭,三年以後,一座新的濟南站出現在了濟南市民的視線當中。

新的濟南站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高達七萬平方米,一共設置了十一個候車室,還特別設置了一個貴賓廳,地下還設置了出站地道以及行李通道,整個車站將人羣分流設計做得十分巧妙,大大增加了濟南站的客運量。

不僅如此,新的濟南站還融入了很多現代化的元素,比如進站大廳設置了自動扶梯和直梯,站臺內部還設有電視諮詢、微機通告等自動化項目,在當時十分先進,在很大程度了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重建濟南老站的聲音再度引發熱議

2012年,在濟南老火車站消失的21年以後,即將要重建濟南老站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引發了濟南市民們的熱烈討論。

但一開始反對拆除老火車站的專家學者們再次站到了事情的對立面,他們認爲再次重建也不過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勞民傷財不說,歷史意義已經和過去全然不同了,所以復建的意義並不是很大。

針對各界的衆說紛紜,濟南政府也給出了相應的解釋,相關部門表示:此次重建只是工程的一小部分,復建的地方是濟南老火車站的站房以及行包房,並不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佔據了整個工程的一小塊,預計花費不會超過三千萬元。

並且相關部門還解釋道:這次的復建工程主要也是爲了推進濟南火車站城市化的進程,緩解日益增長的濟南火車站旅客集散以及火車站周邊的交通壓力,也是爲了傳承濟南市區的文化符號,更是了卻濟南人民對於老火車站的歷史情節。

於是在同年,濟南老火車站的重建工作正式開啓,三個月便完成了重建工作投入使用了。

由此可見,重建後的濟南火車站不僅是爲了濟南人民的歷史情節,更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增強濟南站的實際功能性。

復建後的老火車站在辦理售票、檢票等各種手續上都能是既美觀又實用,而且還可以讓北邊來的旅客通過天橋直達候車室,而下了火車的旅客也能夠直接從北廣場出站,省時省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濟南站的交通壓力,也大大方便了旅客。

不過重建後的濟南站還是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意,大部分人認爲現在重建出來的建築和原先的濟南老站沒有可比性,濟南老站的歷史也並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延續。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如果想把火車站重建成原汁原味的樣子,那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原先的石材和大鐘等部件,但濟南老站早就被拆除二十年之久了,想找到這些“原材料”談何容易呢?更何況原先的圖紙也早就失落,所以想復建完全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觀點下,就有人說這次復建的行爲是沒有意義的,並且再次將謝玉堂曾經立主拆除濟南老火車站的事情拿出來反覆討論。

不過當初謝玉堂主張的拆是爲了濟南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而現在的重建也是同樣的目的,所以還是不能夠一味的以偏概全,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總而言之,不管是拆除還是重建都是爲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讓人民過上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