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買張電影票也可以投資?
▲《我是處女座》開啓了電影作品募資與投資的創新模式。(圖/翻攝自官網)
文/葉家興大陸電影業近年火速成長,反映驚人的內需消費實力。2005年,電影票房不過20多億(人民幣,下同),觀衆7000多萬人次。十年後,2014年一躍而突破300億票房,觀衆8億多人次。沒想到,去年440億的票房總數,又再創歷史新高!然而,超高的電影消費,並非能在分配上雨露均霑。例如今年7月8日上檔的大陸暑期週末檔新片,首日票房就有3片大賣,4片慘澹。其中熬了12年上檔的動漫電影《大魚海棠》,雖然也擠進排名第三,差強人意。且電影有着非科班出身的導演苦熬12年的話題,以及在微博「衆籌」獲得3596人出資158萬元的灰姑娘情節,但卻有觀衆感覺技巧十足、情節靈魂不足。兩位清華狀元導演能否麻雀變鳳凰,還要看後續票房是否持續發威。7月8日還有一部電影《我是處女座》「上市」而未上映,開啓了電影作品募資與投資的創新模式。這部「星座電影」由臺灣、澳門、韓國知名影星領銜,也有都會男女愛情喜劇的情節,但電影能否製造話題,吸引觀衆進場,真正上映之前,誰也無法打包票。
▲耗時12年!中國奇幻動畫《大魚·海棠》。(圖/翻攝自官網)
不過就「文創+金融」創新而言,《我是處女座》已經打響第一炮。大陸的華夏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在7月8日正式掛牌上市《我是處女座》的電影票。掛牌價爲每張22元,總髮行量1百萬張,交易週期爲三年。而《我是處女座》影票早在申購公告一發布時,便吸引衆多投資者/消費者的目光,7月6日開放二級市場100萬張「可換票」的申購後,就在短短4小時內吸引吸引32.98億人民幣(超額認購)的耀眼成績。可見以都會/星座/愛情爲號召的題材,受到資本市場相當的關注與追捧。傳統電影融資主要倚靠導演自掏腰包、銀行貸款、政府補助及企業投資。1980年代,臺灣電影進入新浪潮電影時期,就強調導演決定一切(包含負責貸款、自掏腰包拍片)。因爲資金有限,因此大量採用素人演員,拍出所謂的新寫實電影。
同時,也有政策支持拍攝藝術電影,以利國產電影在國際影展中曝光,導致雖然有許多電影都獲提名或得獎肯定,但普遍叫好不叫座,和一般商業化影片有很大的距離,導致國產電影在90年代的消沈。直到2007年「海角七號」上映,才逐漸走出國片的低谷期。
▲《我是處女座》以「文創+金融」打響第一炮。(圖/翻攝自官網)
然而近幾年來,羣衆集資平臺的興起,也讓電影融資有了新的可能。相較於傳統電影倚靠政府與影展(得獎)的支持,集資平臺讓製片團隊與觀衆可以有更直接的對話。如此一來,片商與製片團隊可以更準確預測市場的反應,電影品質與大衆口味脫鉤的情形,會更爲降低,宣傳行銷的方式,也會更加多元化,觀衆參與度,也會大大的提升。
美國衆籌集資平臺Kickstarter自2009年來已成功爲2萬1千部電影及影片(Film & Video)融資,總募得近兩億九千萬美金,讓許多獨立製片的電影,有機會面世。臺灣的flyingV也成功幫如《灣生回家》等國片募資。
▲第52屆金馬獎星光大道,灣生回家劇組。(圖/翻攝自friDay影音)
而《我是處女座》進一步翻轉電影小額募資的模式。與Kickstarter和flyingV不同的是,華夏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發行的「可換票」同時承載投資功能。投資人可憑影票進入電影院觀片,亦可按比例享受票房純收入的分紅。可換票對消費者而言,是投資於娛樂;對製片者而言,是寓行銷於融資;對出品者而言,是寓市場研究於發行。
由於有擔保及保險的商業機制,投資風險很顯然的會降低甚多。但倘若影片發行失敗,未能在院線及時放映或賣座不佳,則影票持有人將面臨無法觀影及獲得投資回報的風險。結果如何,隨着電影殺青,進入後製程序,答案應該很快揭曉。臺灣文創主要靠政府扶持,以及文化人單打獨鬥。《我是處女座》透過公開交易平臺發行「可換票」模式,無論成敗,這種影視娛樂融資及投資的新方案,都值得臺灣業界及影迷們參考。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葉家興,在香港吐露港灣生活與任教的臺灣客家人,出生在《鼕鼕的假期》電影裡的小鎮苗栗銅鑼,臺大電機系學士、經濟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算、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1996年離臺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助人爲獲利之本》、《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等。着有《理財與保險--迷思與反思》、《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以上爲個人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