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鼻咽癌放療後顱底骨壞死 併發頭痛、四肢無力動刀獲重生

38歲李小姐(右一)2019年鼻咽癌復發,經手術、放、化療後突出現嚴重頭痛、四肢無力,到臺中榮總檢查發現顱底骨壞死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馮惠宜攝)

臺中榮總耳鼻喉科醫師施凱翔表示,李小姐(右一)2019年鼻咽癌復發,經手術、放、化療後突出現嚴重頭痛、四肢無力,到臺中榮總檢查發現顱底骨壞死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馮惠宜攝)

鼻咽癌治療率高達80%,唯醫師提醒放射線治療患者有2%可能併發顱底骨壞死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彰化38歲李小姐2015年確診鼻咽癌治療後,2019年復發,經手術、放、化療後突出現嚴重頭痛、四肢無力,到臺中榮總檢查發現出現上述併發症,經微創手術加高位頸椎固定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

臺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任劉時安指出,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臺灣每年約新增1500例鼻咽癌患者,主要治療爲放射治療,5年存活率達80%,但也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此症狀最常見於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將會危及生命。

擔任國小教師的李小姐2015年因右頸出現2CM的腫塊,進而診斷出鼻咽癌,經放化療後持續追蹤,2019年癌症復發再接受手術、放療,未料竟出現頭痛、四肢無力,轉而到臺中榮總耳鼻科求診,訝然發現出現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伴隨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經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竈與高位頸椎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

臺中榮總耳鼻喉科醫師施凱翔表示,該院統計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50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爲2%,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至10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爲2年,亦有超過10年的病例報告。

施凱翔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即使多年後,仍應定期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相關併發症或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