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核電廠先驅? 學者曝:47年前清大就做出世界首座SMR
清華大學曾經有過的車載型小型反應爐,就現在眼光來看,它就是SMR(小型反應器)或MMR(微型反應器)。(圖/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國立清華大學今年將迎來核工/工科創系60週年,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名核子工程學系)也將介紹核工所曾經的特別成就-移動式教學核反應器」(Mobile Educational Reactor, MER)。雖然功率很小,也僅爲教學之用,但是MER可以車輛運送,隨地啓動運轉,正是現在各國都在研發的小型模組式反應爐的先驅。 用一般人較能聽得懂的話說,就是俗稱的「小型核電廠」。
清華大學的葉宗洸教授在個人臉書上簡略的介紹,「四十七年前,清華大學自行設計建造的移動式教學反應器(Mobile Educational Reactor, MER)正式啓用,這是全臺獨一無二的可移動微型反應器。任何特定地點有需求,就直接載運到現場,啓動運轉。完全符合現今SMR及MMR的設計目標與要求。」
根據資料,這具反應器全稱爲「清華移動教學反應器THMER」,TH就是「清華大學」的意思。反應爐呈圓柱型,直徑210 公分,高度208公尺,重13噸,以20%的鈾235爲燃料,聚乙烯 ( PE ) 爲緩和劑,石墨爲反射體,鉛及硼酸和水爲屏蔽,發熱功率0.1瓦,不用冷卻劑。
建造計劃完全由清華大學設計,於民國61年(1972年)元月,獲得國科會的批准資助,開始正式設計工作,分成反應器與反應器拖車兩大部分。經過4年半的製作與測試,THMER於民國64年(1975年)11月17日首次臨界運轉,之後接受各大專院校申請,進行核工原理與核子物理等相關實驗之實際操作訓練,曾造訪過臺北工專(現臺北科技大學)、逢甲大學、東海大學、成功大學,及高雄澄清湖畔的臺灣輻射偵測工作站(現臺灣輻射偵測中心),啓發許多學子對核能科學的興趣,進入投身核工系所。
遺憾的是,進入1980年代以後,國際反核聲浪提升,國內科技發展不再關注核能,運用核能技術進行相關研究的數量遂日益減少。民國79年(1990)年進行最後一次運轉後,就不再進行實驗。民國89年(2000年)決定除役拆解,民國92年(2003年)完成全部的除役工作,少部分組件以低階放射性廢棄物裝桶封存。原反本的拖車改建成爲展覽室。
「泛科學」去年曾在一篇「最安全的核電廠?小型核電廠 SMR 用發電量換安全性,遇到停電也不怕?」文章解釋,小型核電廠 SMR 主打的特點就是小,只要夠小、功率降低,反應爐就不會一口氣釋放太多的熱,甚至能免除外部冷卻設備,靠自然循環降溫;目前有美國等部分國家已在發展。但該文也提及,核廢料問題仍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