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與爆款一步之遙
◎李愚
年代生活情感劇《小巷人家》改編自大米的同名小說,由張開宙執導,匯聚閆妮、李光潔、郭曉東、蔣欣等演員,講述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蘇州棉紡廠家屬區一條小巷裡莊家、林家兩戶人家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展現寶貴的鄰里溫情,以及動人的女性情誼。劇集的總體質感不俗,稍稍可惜的是,劇中對於特定年代人物侷限的呈現,令觀衆不滿;“子一代”在長大後,成人演員不如兒童演員生動鮮活,也招致不少的批評。這讓《小巷人家》與爆款終究有一步之遙。
年代感與煙火氣
作爲一部年代劇,《小巷人家》在“年代感”的呈現上做得相當出色。
劇中的場景設置和道具使用非常考究。灰撲撲的磚瓦、斑駁的紅牆、裂開的水泥地面、隨處可見的碎石和落葉,將小巷的環境還原得十分真實。家中的瓷盆、蒲扇、縫紉機等老物件,以及憑票排隊、三輪車送嫁、鄰里圍坐看電視等情境,讓觀衆彷彿置身於那個年代。
《小巷人家》還巧妙地將恢復高考、中美建交、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融入劇情中,爲劇情的發展提供了背景支撐,也生動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革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年代感”的呈現,更體現在劇集對於1970年代小巷人家生活的細膩刻畫。
鄰里關係超越了簡單的地理位置相鄰,而成爲一種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莊家與林家第一次產生交集,是因爲聯手對付惡鄰,並由此結下不解之緣。從林家在莊家夫妻爭吵時主動幫忙調解,到莊家無私幫助林家調皮的小棟哲學習,兩家和諧互補,在細碎的生活小事裡成就信任,釀就溫情。
劇中的家庭生活也充滿煙火氣。比如劇中有大量一家人吃飯的場景,無論是日常的晚餐,還是逢年過節的聚會,飯桌上的溫馨畫面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生活本身的細水長流。
林林總總的一切讓《小巷人家》有了《請回答1988》的味道。老街小巷的鄰里情誼、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奔跑嬉戲、大人們家長裡短的閒聊……觀衆彷彿穿越到那個雖然艱辛但也純真且溫情的年代,在懷舊中獲得治癒。
珍貴的女性情誼
劇中的“鄰里情”部分,黃玲與宋瑩這兩位女性角色的深厚情誼,是最爲動人的一條情感線。
黃玲是蘇州棉紡廠的普通女工,溫婉堅韌,勤勞能幹,面對丈夫莊超英的愚孝以及婆家的冷漠,黃玲總是以極大的耐心與隱忍應對。在完美的賢妻良母形象背後,黃玲有着難以言說的委屈與辛酸。
而車間女工宋瑩,性格潑辣直爽,爲了分到更好的房子,她不惜把兒子送到廠長家哭鬧。她也有着現代女性的獨立與自信,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待生活也總是充滿熱情與活力。
黃玲與宋瑩因發現彼此身上的閃光點,成爲互幫互助、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比如當黃玲因家庭矛盾被丈夫莊超英氣得回了孃家,宋瑩和林武峰主動出面幫助調解。席間宋瑩雖勸和不勸離,但字字句句都在爲黃玲抱不平。而當黃玲爲了讓孩子擁有一輛自行車,決定用自己的嫁妝縫紉機去換,且在送走縫紉機之前,黃玲爲家人、宋瑩一家都做了新衣服。宋瑩心疼地問黃玲:你沒給自己做一件衣服嗎?你讓孩子們穿得漂漂亮亮,也一定喜歡自己穿得漂漂亮亮。這是對黃玲內心深處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的一種撫慰——除了母親、妻子的身份,她也是一個有權利追求美麗、享受生活的女性。
女性之間的互助情誼,還體現在她們對其他女性的幫助上。隔壁吳建國再婚了,吳建國的女兒吳姍姍日子不太好過。宋瑩和黃玲細心地關注到姍姍到了青春期,會用省下來的料子偷偷爲她做幾件舒適的胸衣。
在那個物質匱乏、女性處境相對艱難的年代裡,通過彼此的支持和理解,黃玲與宋瑩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共同成長。這個過程,既是女性意識的覺醒,也是女性力量的展現。
“氣人”的侷限性
雖然《小巷人家》中有許多溫暖人心的部分,但很多觀衆的觀劇體驗並不都是愉快的,劇中有不少令觀衆覺得不滿的地方。
比如劇集開篇部分,莊超英這一角色因其種種“氣人”的行爲引發廣泛爭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劇集的口碑。
莊超英是莊家的長子,他對父母的孝順達到近乎盲從的地步,在家庭決策中偏向父母的意見,哪怕這些決策是以犧牲小家庭的利益爲代價。他在家庭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大男子主義傾向,習慣於對黃玲發號施令,將家庭事務的決策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黃玲爲家庭付出巨大的努力,莊超英也常常忽視她的感受和意見……這一切令黃玲委屈和無奈,也令觀衆不滿。
公正地說,《小巷人家》對莊超英缺點的刻畫,一方面是尊重小說原著,另一方面也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徵。彼時,家庭中的長子通常承擔着照顧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責任,大男子主義和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普遍存在。通過刻畫這樣一個人物,劇集揭示了那個時代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風貌,讓觀衆更加深刻理解地那個時代女性的處境和掙扎,也爲劇情的發展增添了不少戲劇衝突和看點。
只不過,新一代觀衆更加註重性別平等和個人自由,對於傳統家庭觀念中的某些不合理之處持批判態度,劇集大可不必濃墨重彩放大莊超英“氣人”的橋段。創作者應在真實反映時代特徵和滿足觀衆審美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儘量避免通過放大兩性衝突來製造議題。
如果說劇情的“氣人”還屬於見仁見智的話,年輕演員演技的“氣人”則是《小巷人家》難以迴避的不足。
在《小巷人家》的前幾集中,小演員們的表現無疑是整部劇的亮點之一。無論是莊圖南的沉穩好學、莊筱婷的乖巧懂事,還是林棟哲的調皮搗蛋,小演員們都用自己出色的表演賦予了這些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當“子一代”逐漸長大成人,成人演員的接棒卻並未能延續童星們的精彩表現,個別人的表演平淡且僵硬,缺乏足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例如莊圖南在成年後的一些關鍵情感戲中,呆滯有餘,靈動不足;又比如小演員們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中,能夠自然地融入角色,表現出生活的煙火氣,成人演員在處理這些細節時則過於程式化,缺乏真實感。
選角是劇集創作中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角色的塑造和故事的呈現效果。一旦選角出現偏差,即使劇本再精彩、製作再精良,也難以完全彌補這一缺陷帶來的遺憾。《小巷人家》在“子一代”成人演員選角上的失誤,無疑是深刻的教訓。盲目追求所謂流量,反而會損害作品的整體質感與口碑,讓一部本有爆款潛質的作品差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