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導演張開宙:講好百姓生活的“大事小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羣

“我想描繪一部同一屋檐下的羣像劇,能夠讓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的觀衆喜歡甚至相聚。”12月12日,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電視劇《小巷人家》研討會上,該劇導演張開宙如是說。

電視劇《小巷人家》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末,居住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同一小巷裡的莊、林兩家,兩代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面對機遇與挑戰,不斷開拓奮鬥的故事。該劇播出後獲得高熱度、高口碑,因爲溫暖的敘事和真摯的情感,被很多觀衆稱爲冬天的“電子棉襖”。

《小巷人家》是一部年代羣像劇,兼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張開宙在研討會上坦言,在創作這部劇的初期,他很困擾——“困擾的地方就是,講述上選擇割裂放大矛盾還是通過描繪溫暖來治癒?”

張開宙思考的結論是:“矛盾和苦痛之後的治癒,體現人世間的美和善”纔是電視劇藝術表達的目的。“在看這部電視劇之餘,親人和朋友們之間能爲自己曾經的過錯和怠慢道個歉,彼此之間更寬容。向美向善纔是我們這部劇的風格。”

張開宙說,這部劇講述了小巷裡幾家人在接近30年時間的工作、生活、入學、養老、戀愛、婚姻等事情。此間既有普通人熟悉、懷念但又感覺有些遙遠的溫暖、開心,也有刺痛、委屈和酸楚,還有關於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哲學和感悟。

“爲了一口水、一份工資、一個表彰、一間房;親人間爲了一個返城名額、一個戶口、一個牀位、一個入學機會而爭吵爭奪,搞得一個廠子一個社區躁動喧囂。領導們出面,廠子裡出錢,巷子裡出力,總有解決不了又都能暫時解決的問題。有人佔便宜竊竊偷着樂,有人委屈……還有那個年代特有的人情世故:打打和和,紛紛擾擾,雖然翻江倒海,但總會風平浪靜。”

張開宙說,《小巷人家》展現給觀衆的劇中人善良寬容、奮進向上、彼此之間互幫互助。“有溫暖人情味和炙熱煙火氣,一直嚮往美好並勇敢向前,對人對事執着認真,不因富足而驕奢,不因交心而忘本”。

觀衆的熱烈反饋,讓張開宙更堅定“要把這條創作方向延展得更深更遠,繼續講好百姓生活的大事小情”。

張開宙說,《小巷人家》這部劇的表演難度高,很具挑戰性,基調要兼具現實和浪漫。“我希望演員要對生活有體驗和感悟,要具備非同凡響的認知。對人世間,人情世故的理解要有獨特性,就是不落俗套,不固定認知,要豐富多面的地演繹角色”。

他評價《小巷人家》演員們能在“溫暖質樸的狀態裡,把戲完成得跌宕起伏;在疏密有致的節奏裡,完美完成對人物的塑造”,能把那些看似平淡的場次演得有張有弛,有聲有色,韻味十足,真實可信。“我看他們的戲經常會忘記他們是誰”。

“我們經歷了一次非常美好的難忘的創作過程,讓我流連忘返不可忘懷。今後我會繼續堅持做有內涵有內容有思考的作品,能製作給人美好觀感的作品,在電視劇創作的這條路上繼續探索體會,學習描繪好傳統中國人的美德,講好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張開宙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