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期貨高頻策略?
財聯社7月22日訊(研究員 陳侃迪)近日,國內多家期貨交易所同時發文,將從2024年10月25日起對部分期貨和期權交易徵收申報費。
據瞭解,該新規對市場的短線交易或起到限制作用,不少私募交易員及期貨短線交易者對此異常關注。
從此次交易所新規的內容來看,都相約提到了對一些品種收取申報費。例如,大商所發佈顯示,自2024年10月25日交易時(即10月24日晚夜盤)起對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焦炭等十多個期貨合約及全部期權合約收取申報費。
內容還顯示,申報費按日收取,期貨合約申報費按合約統計,期權合約申報費按合約月份統計。各期貨、期權合約收費標準如下:合約申報費=∑(客戶或者非期貨公司會員當日在合約上各檔位信息量×該檔位收費標準)。
什麼是申報費?如何收取?有何影響?
對於此次的新規,有部分投資者尚未理解何爲申報費以及相應的細則。
有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申報費是指投資者在對期貨和期權合約進行報單、撤單、詢價等交易指令時所產生的費用。通俗點說申報費就是掛單、撤單費用,只要交易者把單子掛出去,不管最後是撤單還是成交,就需付出相應申報費。”
“而申報費的公式,信息量*檔位收費標準,其中信息量指的是報單、撤單、詢價等交易指令筆數之和,檔位收費標準則是指信息量超過一定數量(4000筆或更高)後會根據檔位調整的收費規則。”上述人士補充。
從期貨市場的基本交易規則來看,普通的人工交易或難以達到每日4000筆的報單或者成交操作,較爲低頻的量化期貨策略也難以達到,因此該規則針對的就是量化高頻交易策略。同時,公募基金中只有低頻交易,因此所有從事高頻交易的都是私募基金。
“申報行爲本身會產生一定成本,通過收取申報費不僅可以覆蓋這些成本,還有利於信息統計和強化監管效能。” 東亞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表示,對我國而言,期權業務起步較晚,初期採取減收或免收政策以促進市場發展。
隨着業務量逐漸趨於正常,恢復收費是市場成熟的標誌。景川補充道,限制量化交易通過增加高頻交易成本,可以有效抑制可能引發的市場虛假申報和大量頻繁報撤單等異常交易行爲,從而維護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
響應《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高頻策略或難以存活
財聯社注意到,期貨交易所這一新規的出臺或是爲了響應此前證監會的“降頻降速”發聲。7月10日,中國證監會發文表示,下一步,中國證監會將持續加強程序化交易監測,推動高頻交易降頻降速,研究明確對高頻量化交易額外收取流量費、撤單費等標準。
“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對於量化的嚴監管政策就一直在推進”,一位從事量化高頻的研發人員雷某向財聯社稱,隨着《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的逐步落地,高頻類的策略基本難以維續,如果公司還想存活下去,只有策略轉型一條路可走。
根據中國中國證監會公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場高頻交易賬戶1600餘個,年內下降超過20%,觸及異常交易監控標準的行爲在過去3個月下降近6成。
據瞭解,目前市場上交易速度最快的就屬期貨類的高頻交易,相關的數據分析往往在微秒甚至納秒的級別上展開。
“此外,量化高頻的前期投入非常大,相關機械設備、程序員、策略測試費用等都需要百萬級別的啓動資金”,研發人員雷某進一步解釋到,以開發某期貨交易所的一個品種策略爲例,首先需要在交易所附近託管設備,從物理上縮短報單和成交的時間,哪怕只是提高几微秒的時間也可以大大增強策略的獲利能力。其次要針對該品種進行策略測試,而測試環節必須用真金白銀來做,僅這一環節一個品種一個星期所消耗的資金就在5到6萬元左右。
“除了這些費用,還要需要購買期貨交易所的多檔行情,否則交易速度會降低,而僅一家期貨交易所一年的多檔行情費用就高達十幾萬”,雷某說,現在公司取消高頻策略的交易,等於之前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財聯社從參與市場交易的人士處獲悉,受監管以及市場對量化的限制,目前有不少相關量化產品出現虧損,甚至出現產品清盤的情況,而這些量化產品並非都是高頻策略。
根據私募排排網上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公佈量化CTA產品淨值的私募基金中,共有607只產品,其中有376只產品實現正收益,佔比達62%。
對於新規後的市場,有私募從業人員預計,在期貨交易所施行該申報費新規後,量化高頻策略基本不會再運行。從業人員坦言,“一般而言,手續費會佔到高頻交易總成本的80%以上,高頻交易本來就是薄利多銷類型,盈虧比並不高,手續費稍微多收一些策略就會大幅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