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與儲蓄的鉅變
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四十年消費與儲蓄
凱因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裡說:「消費,乃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唯一終極目的。」這句話說得好,經濟活動裡的投資、生產、貿易雖然都有助於經濟成長,但無非都是爲了消費,若消費沒了,這些活動就無需進行了,也沒有經濟成長這件事了。
各國民間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總有個5~6成,消費成長會帶動生產、服務、貿易等活動,經濟社會便欣欣向榮,反之,消費不振也會讓這些活動偃旗息鼓,這也是何以每逢景氣蕭條,各國政府總會以政策刺激消費的原因,因爲只要消費活過來,一切生產、投資就都活過來了。
撇開疫情的干擾,從長期時間數列觀察,近十年臺灣消費動能已走到史上最疲弱的時期,隱憂重重,2000年以前,民間消費成長始終高於經濟成長,隨後情勢逆轉,民間消費成長一直落後於經濟成長。爲避免短期波動,我們以十年爲一期來觀察,就會發現消費動能每況愈下。
1980年代民間消費平均成長率8.8%,1990年代還有7.0%,但2000年以來一年不如一年,最近十年(2013~2022)已降至1.9%,還低於同期間平均經濟成長3.2%,這是十年的平均數,代表一個趨勢,那就是臺灣消費動能愈來愈弱了。
何以會如此?影響消費最重要的自然是所得,對上班族來說就是薪資所得,近年來我們常聽到「實質薪資」負成長,意思是薪資成長比不上物價上漲,同樣以十年爲一期來觀察自1980年代以來的變化,1980年代實質總薪資平均年增率7.4%,1990年代2.9%,最近十年1.3%,薪資成長不如昔日甚遠,如此低緩的薪資,民間消費自難重返舊時的繁榮。
那麼,我們又得往下問,既然薪資成長如此之緩,何以臺灣的儲蓄率如此之高?依國民所得統計,過去兩年都逾40%,連年創紀錄,當大家都勒緊褲帶過日子,都沒錢消費了,怎會有這麼多儲蓄?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爲有更多GDP的果實分配到高所得族羣,然而,廣廈千間夜眠八尺,有錢人再怎麼開銷,也花不了這麼多錢,賸下的錢就全成了儲蓄,儲蓄率自然扶搖直上。換言之,這些年不論是消費成長低緩,或儲蓄升至新高,皆是分配不均造成的。
國民所得分配面的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爲觀察長期趨勢,仍然以十年爲一期,1980年代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率爲49.1%,1990年代49.5%,但至晚近十年已降至44.6%,有更多GDP果實分配到營業盈餘了,難怪上班族薪資成長如此之緩。
總的來說,所得分配不均至少有兩個副作用,宜多加註意:(一)一般家庭的所得不高,但爲數衆多,他們的消費佔全體三分之二,當他們的薪資停滯,民間消費便無力擴張,景氣自然要低迷。(二)高所得家庭收入飛快增加,由於消費傾向偏低,收入裡的4成全成了儲蓄,而龐大的儲蓄勢將推升房市、股市的泡沫風險。
小檔案■依近年家庭收支調查,前20%高所得家庭的儲蓄佔全體儲蓄三分之二,高所得家庭直接左右了總體儲蓄率,不過,在消費方面,他們只佔全體消費的三分之一,消費的起落還是由其他80%的中、低收入家庭決定。
小檔案■依家庭收支調查,中產家庭(第三等分位)的消費傾向由2000年的81%,升至疫情前2019年的87%,惟高所得族羣(第五等分位)只由63%小升至65%,主因中產家庭收入成長有限,消費花掉他們大部分所得,也因此每年的儲蓄還比不上19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