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心理學的小把戲,讓你花錢如流水

都市打工仔們總是馬不停蹄地做 着各種事情,生怕自己閒下來的時候面對那個問題:

我是如何變得如此貧窮的?

自從來到世間,貧窮大概率常伴左右,或許是每個人一生都解不開的枷鎖。

這類貧窮,並不是得隴望蜀後的貪婪,而是實打實的缺錢。

每個月,心情總隨着財富的盈虧波動,太多人陷在「花錢-沒錢-賺錢-花錢」的死循環裡無法掙脫。

誠然,賺錢如滴水成淵,花錢如水庫泄洪,消費記錄騙不了人,由於花掉了太多錢囊中羞澀,大多數人已經羞於分享自己的年度賬單。

多年的打工生涯,沒有磨礪出一個偉岸的打工皇帝,卻塑造出了一個標準的消費主義的奴隸。

是我本就品行卑劣、太過貪婪嗎?

窮友們!別再妄自菲薄。其實你只是陷入了一個又一個購物陷阱。

爲人性量身定製,關注所有人類腰包的消費心理學,纔是你沉迷消費的誘因。

今天,和你一樣兜兒比臉還乾淨的YOKA君,願與你執手落座,互看賬本,好好合計一下自己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

在這些購物天坑面前,我們的貧窮其實很有道理。

爲什麼你在商場看不到時鐘?

先說答案:跟賭場學的。

時鐘這種東西,似乎在每個公共場所都能看到,1931年,當賭博剛剛被美國的內華達州首次合法化時,賭場也是有時鐘的。

但隨後,不論是賭局的開設者還是顧客都表示:這玩意必須滾出賭場。

因爲賭徒們渴求的是一個完全沉浸享受賭局的環境,一個不能有任何真實世界干預的環境,他們要瘋狂享樂,在輸贏之間反覆橫跳,直至最後一絲腎上腺素耗盡。

如果有個時鐘準點報時,這種快樂便不再能持續。天亮了、夢醒了,自己又要回到殘忍刺痛的真實生活中去掙扎受罪。

於是他們把鬧鐘請了出去,此後,賭場變成了大多數賭徒走不出去的魔方大廈。

說回購物,有一種叫做「心流(Flow)」的心理狀態,當人們專注進行某項活動時而表現出來,在沉浸式賭博和沉浸式購物時,都有着差不多的表現。

特別是當你陷入這個沒有時間概念的區域中,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僅需23分鐘便會沉浸於此。

具體過程如下:

當你購物上了頭,一塊售價249元的燒餅也格外眉清目秀,況且賣燒餅的店員也是如此服務貼心,那麼買一塊試試又能怎樣呢?

英國班戈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得出的結論是:陷入消費場景後,人的決策神經會在20分鐘內逐步失控,到了第23分鐘,人們便不再用大腦中的認知區域來判斷,而是使用感情區域了……

「40分鐘後,他們的大腦實際上就停止運轉了。他們很難做出任何合乎邏輯的決定。」

待得越久,人們在商場裡買到的非原目標性的東西就越多,看看,這事兒並不怪你,只是你走得太慢了而已。

爲什麼大多數商場沒有窗子?

點到爲止,買好就撤,其實是大部分帶着目的性去採購的人在消費時正常的心靈鏈路。

那麼爲什麼人們還是會在商場裡越待越久、越買越多呢?客觀原因有兩個:

商場的設計曲徑通幽,你很難依舊自己的原計劃買完離場,因爲你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的目標。

還有種說法是爲了winds & waters,讓人氣盡可能地在商場裡流動起來。

複雜的內部環境往往會引導你儘可能多地瀏覽商鋪,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理智,達成消費。

和賭場異曲同工,大多數商場根本就沒有窗子——也並非是絕對沒有,而是窗子本身肯定不會作爲一個視野的主體。

與窗子一起被忽略的,便是真實的世界。

倒不是說商場不真實,而是在完全沉浸的消費場景裡,不被提醒是件很可怕的事。

爲什麼你聽到了這樣的音樂?

還有一種論調稱,商場會使用音樂來操縱環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據統計,購物時播放慢節奏的音樂,消費者們的腳步也會慢下來,花更多的錢。

音量必須要大,大到能讓你聊天,卻幾乎聽不到手機上的消息。

這樣就沒人能把你從消費的心流中撈起來了。

爲什麼產品售價往往不是整數?

大家都是多年的社會人,應該都有一種共識,我們所常見的很多產品的售價都不是整數。

比如我們很少見到1000元的衣服,但998元的標籤卻隨處可見。這種差距往往存在於一個「即將進階」的數字。

如99元的帽子,之所以不是100元,是爲了讓你在心裡將它認定爲一頂「2位數」的帽子。類似於化妝時在腮部畫陰影,達到一種視覺上的瘦臉。

其實,什麼都沒改變過。或許是四捨五入的執念太深,所以我們才經常陷入這個98\99陷阱。

同理,如果有天你看到哪個產品標價201元、5.1元,那完全就是倒反天罡了——這個零必須抹掉,但和99元的帽子一樣,抹不抹零意義都不大。

爲什麼包郵如此重要?

有些消費者總喜歡通過細節印證自己「能賺會花」的人格特質。

8000元的顯卡下單時眼都不眨,25元的順豐到付卻據理力爭。

有心理學者將其稱爲「心理賬戶」。

確實,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來衡量世界上各種事情的值得、不值得。

當發現大多數人都很排斥「運費」時,商家便知道該如何忽悠了。

「199元包郵送到家」這句話中一共有兩處「廢話」。

一是包郵。運費成本早就被算在產品中,再通過計算利潤率,給出了商家穩賺的一個「包郵數字」。

二是送到家。大多數時候,「送到家」是「包郵」的基本素質。那麼爲什麼要強調到家呢?就是爲了加強你和產品的鏈接。

你下單,它就會「送到家」,你們從此就是幸福快樂的一家。

爲什麼你接受了這樣花錢?

消費主義者的第一個坑通常是「真香定律」。

當你對一件事物抱有懷疑和審視時,當你沒有下手購買第一次時,你還能對其保持理性。

至少,還能想想自己是不是必須要買這件東西。

一旦你(受到羣體或明星效益的影響)下了第一單,便可能會被捲入一場洪流。甚至會被培養出消費習慣。

一個從不喝咖啡的人,變成了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生活的硬性成本直接增加了許多。

那個被你養成的習慣,其背後的操盤手,便是使出「飛輪效應」的一把好手。

他們的目標或許不止是「你」,還有看中「你」的存在的資本。

而你,此刻便是他們play中的一環。

爲什麼免費的東西最昂貴?

因爲免費的東西通常是你不需要的、卻是商家銷售鏈路上的節點。

比如,當你買了一款心儀已久的遊戲機,商家貼心地送上了一個手柄收納架(和遊戲機自帶的手柄不太匹配),卻和他們店裡熱銷的另一款手柄是配套的。

那麼當你想換手柄時,會不會第一時間想到買下這款並不便宜的手柄呢?

爲什麼你總要「砍一刀」?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痛恨「助力」和「砍一刀」。

但我也知道,不少人曾經真的砍過那麼一刀。

「砍一刀」這個玩法盯住了關注「沉沒成本」的人——離成功就差一步時,放棄會感到不甘心。所以當其越趨近目標,TA的慣性就越強。

不過這一刀,對於社恐人士是沒用的。

爲什麼你選擇了貴的?

「只買對的、不選貴的」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但商家們經常有法子把「貴的」變成「對的」。

比如護膚品的買贈。買得越多、贈得越多,當你囤貨時,這個法子是行得通的。但有人第一次下單就買了最大規格,看中了貴的組合裝更划算——苦於倉儲壓力的商家表示很贊同你的想法。

或者是「搭售」。帽子售價99元,球鞋售價989元,帽子\球鞋套組售價999元。一起買可佔了大便宜了!

你有沒有想過,商家根本沒打算賣你單品球鞋呢?

爲什麼你在雙十一囤貨?

因爲你聽信了原價的傳說。

當你在預告海報上看到「原價999,折扣價299」時,你便知道,採購大會即將開場了。

商家利用一個遠在天邊的原價作爲錨點,讓你在這一年幾度的盛會上必須買點什麼。

你認可了它的原價,認可了購物節的權威性,卻完全忽視了該產品在全年中巧立名目的折扣。

當省了好幾百買到的產品堆滿了你10萬一平米的家,心裡才突然踏實了,這便是對購物節的基本尊重。

講真,你要是真想用原價買它,還挺不容易的呢。

爲什麼你總在晚上下單?

夜晚,是適合做所有壞決定的時段。

當人累了一天,心靈格外脆弱時,其所有判斷立場都趨於弱勢。

比如有些人總在夜裡無數次原諒\緬懷當初綠了TA的前任。

正是這樣意識模糊的時候,走心的營銷才得心應手。

直播間的夜晚,商品似乎加上了一層濾鏡,再搭配尬吹話術,讓人無比拜服生產者的巧奪天工,認定這就是人類智慧結晶的產物,刷到就是緣分,買到便是賺到。

你正睡眼惺忪時,一個清脆的鈴聲提醒你,「我們還剩最後三單庫存了,想要的兄弟姐妹抓緊啦」,你一個激靈坐起身,手一抖就把這最後的幸運收入囊中,彷彿抓住了那段逝去的愛情一樣。

你呀,註定還是那個傷心人。

PS:本文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撰文/策劃:奧斯卡

排版:kiki

監製:GaGa

明知是陷阱卻還是往裡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