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基金公司勿需委曲“求全”
證券時報記者 陳書玉 裴利瑞
在國內基金行業,存在着一種刻板印象——想要成爲頭部資管機構,必須要走“大而全”路線。似乎要不斷補齊業務短板,“門門功課都優秀才是好學生”。
上述印象作祟,也使得許多基金公司即使在某一領域建立了特色化優勢後,也難免陷入“盲目拓寬業務條線,企求成爲全能型公司”的怪圈。比如,有以主動權益見長、“小而美”著稱的基金公司,不斷大力拓展固收業務;也有已在被動投資領域成績斐然的基金公司,調整公司戰略,轉向發力主動權益;身處頭部ETF的某“大廠”,至今從未放棄打造綜合性、多元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目標。
實際上,在海外的資管行業中,大量“小而美”的特色化機構與少數綜合性機構共同繁榮成長,就是行業的生態。
比如,在美國頭部共同基金中,既有富達投資這樣的綜合性大型財富管理機構,也有深耕被動投資的貝萊德和先鋒領航,還有專注於境外投資的資本集團、深耕債券投資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紮根養老退休規劃的普信集團等。在這樣的生態中,“大而全”和“專而精”都能取得了成功,“長袖善舞”於ETF、主動權益、資產配置、固定收益、貨幣市場、境外市場等其中的某一兩個領域,一批基金公司赫然崛起。
波士頓諮詢(BCG)將全球資產管理機構分爲四大類,即阿爾法精品店、貝塔巨頭、分銷平臺以及解決方案專家。當前,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的機構類型、商業模式仍然較爲單一,參考國外發展經驗,未來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大概率也將按照股東資源、人才團隊、資源投入、專業基礎等維度出現分化,最終形成綜合性大型財富管理機構與特色化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協同發展、良性競爭的行業生態。
基於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深度、廣度與複雜度,大量提供資產配置、投資顧問、養老服務、管理諮詢、技術服務、股權投資等差異化、特色化服務的基金公司,也將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