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牛羣不姓牛,祖上是昌邑名門,父親因毛主席稱讚而改姓

吳學華原創作品

很多三四十歲的人,都是看着牛羣和馮鞏的春晚相聲長大了,一些人還鬧不明白,好好的一對相聲搭檔,怎麼就分開了呢?

根據一些文章披露,說牛羣這人愛折騰,一下子搞攝影,一下子開公司,又去當什麼牛縣長,結果把自己的演藝事業給耽擱了。

我身邊的一些人,都以爲牛羣就是姓牛的,畢竟牛姓也是正規的姓氏,卻不知牛羣本來是姓齊的,祖籍山東昌邑龍池的齊西村,他爺爺叫齊振忠,字藎臣,晚號北海老人,是當時昌邑北鄉四大紳士之一。

齊家從道光年間就開始做絲綢買賣,幾代人的積累,到齊振忠手上的時候,已經家境殷實,除了絲綢之外,還經營其他的買賣。

齊振忠財產富有,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經常爲地方上做善事,所以名氣很大,有着齊善人的稱號。1895年,山東巡撫李秉衡東巡昌邑時,曾捐俸2500 兩,修補決口的濰河大堤,齊振忠便被公舉爲督辦。2500 兩銀子修補河堤完全不夠,齊振忠又號召鄉紳捐了數千兩,自己也搭上了兩三千兩,終於修補好了河堤。由於他認真職守,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各鄉社民爲他立了“善行碑”。

由於齊振忠造福鄉民,在縣內很有威望,所以昌邑縣令都很器重他,經常被邀去縣衙議事。

齊振忠不但與官府交好,也與革命扯上了淵源。山東昌邑籍的辛亥元勳陳干將軍,早年就得到齊振忠的幫助和提攜,與齊家結下不解之緣。

1909年,齊振忠先生逝世,享壽 71歲。當時陳幹在東北,聞知噩耗,萬分悲痛。當即賦《哭藎臣夫子》詩一首,以寄託哀思。後來,陳干將軍參加北伐,委爲中將,每次回家,都要到齊家拜訪。

齊振忠有三個兒子,長子齊恩龍,次子齊恩臣,三子齊恩周,齊恩周(又名齊文甫)就是相聲演員牛羣的父親。

右一爲牛達

雖然齊振忠已經去世,但陳干與齊家還保持着來往,齊家的三兒子齊文甫受到他的革命思想影響,在“九一八”事變後,齊文甫變賣家產,到柳疃開了家“週記車行”,暗中從事革命宣傳工作。他身上經常穿着補丁衣裳,腳上穿雙牛鼻子鞋,打扮得莊莊戶戶的,跟窮苦的莊戶人來往。

1932年2月,中共山東省委派趙魯人來昌邑建立昌邑特別支部後,6月到柳疃一帶秘密發展新黨員,在惠昌藥房主持召開了第一次黨員小組會,成立了由齊文甫、翟瑞甫、隋壽三、李崇九、齊介璞、齊傳琴6人組成的柳疃第一個地下黨支部,齊文甫任支部書記,他化名“莊戶孫”,進行地下工作。

不久,由於昌邑的革命形勢嚴峻,他不得不離開,前往天津繼續從事地下工作,後因工作需要,在三十年代末期,拋下妻子和幾個子女前往延安。

到了延安之後,齊文甫主要從事文藝方面的工作。1941年,爲了應對國民黨對邊區的封鎖,毛主席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戰略,於是,王震領導的359旅進入南泥灣大開墾。

此後,無數文藝展現的革命者,也都紛紛放下手中的筆,拿起了鋤頭,參與到開荒種地的革命浪潮中。

在南泥灣,由於缺少耕牛,一般都是兩三個人拉犁,一個人扶犁。可是膀大腰粗的齊文甫渾身是勁,常常光着膀子一個人拉一張犁,速度還比別人快很多。適逢有天毛主席到南泥灣視察,看見齊文甫拉着一張犁,就像牛牯那樣有力,當即稱讚他力大如牛,還把他叫過來,勉勵了他一番,說要是都像他這樣力大如牛,我們很快就能粉碎敵人的封鎖,達到每個人都有白麪窩窩頭吃,不用再喝黑豆糊糊。

有了毛主席的鼓勵,齊文甫的幹勁更大了,他還把自己改名叫牛達,說這個名字是毛主席給起的。

1949年初,天津解放,牛達回到了妻子兒女的身邊,把孩子的姓氏都改了,改姓“牛”,他老婆得知是毛主席幫忙改姓的消息後,開心不已。

這年的年底,牛達的小兒子出生,他給這個小兒子起名爲牛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