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拉擡觀光 有助緩和兩岸緊張

解放軍「聯合利劍–二O二四B」演習剛過,國臺辦又預告將對我祭出經貿制裁。連番文攻武嚇下,兩岸真的已無合作空間嗎?

我國旅陷入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巧的是,媒體亦報導或因經濟疲軟,今年大陸「十一」黃金週假期各旅遊景點消費降級趨勢加劇。許多酒店入住率遠低於預期,故當地業者感嘆是「有史以來最慘的一次黃金週」。

既面臨相同問題,試問在地理上僅一水之隔、同文同種、又有過去「大三通」締造雙邊旅遊榮景的基礎,此番兩岸能不能齊心協力以共度難關?

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坦言,陸客來臺人數大減是造成國內觀光慘淡的一大原因。故解除「禁團令」誠是挽救國旅的良方。而以大陸幅員之廣,臺灣遊客佔比雖然不高,但對於交通往來較便利的若干城市或熱門景點,例如福州、廈門、武夷山等,開放組團後的臺客,預期對挹注當地觀光收入,也應有助益。

目前我方堅持「放寬不解禁」,除衍生「地下團」化整爲零赴陸亂象外,直航點更隨之劇減,連帶導致包括筆者在內原習慣自由行的旅客西進興致缺缺。反觀大陸只准許福建民衆赴金、馬旅遊,但據統計,直到十一假期結束(本月七日止),陸客申請赴金、馬旅遊人數累計一千一百餘人,實際入境則僅五二八人,即便有我方拒發金馬證等因素,然對其所謂建設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也不啻是一大諷刺。

以上在在顯示,兩岸大幅解除相關旅遊禁令已不容緩。另據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逾五成國人認爲兩岸外交、軍事和官方互動關係偏向敵對或緊張。若兩邊能不再計較先後,同步展現善意,讓彼此人員密集互動交流,相互拉擡振興觀光產業之餘,相信也能有助緩和當前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

近期對岸推出了一些頗具新意、有利吸引臺客的政策。例如一二五六個景區針對持首次辦理臺胞證的「首來族」一年內免門票、實施「閩臺關係檔案保護條例」以支持族譜對接、臺胞跨海「謁祖尋根」等。爲對等互惠計,我方何不相應推動類似優惠高齡陸客與陪伴家屬來臺自助遊,並鼓勵其探索民國曆史文物的配套措施,以落實賴清德總統「祖國論」所謂「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衆的祖國」?

閣揆卓榮泰曾呼籲兩岸可先從重啓雙邊對等旅遊跨出第一步。上任未久的交通部長陳世凱也稱兩岸有序交流「是不是能從觀光開始呢?」據上建議,雙方領導人或可從中找出合作基點,爲人民生計,各退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