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防衛戰機ADF 應具低雷達識別性能

圖爲IDF戰機起降操演的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空軍目前使用IDF、F-16、幻象2000捍衛臺海,如今也到了思考新戰機的時候。美國已同意出售66架最新的F-16,這一部分不算問題,但是負責高空攔截的幻象2000,受困於國際情勢,要尋找替代機比較困難;再接下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爲IDF尋找合格的接班人,也就是ADF「先進防衛戰機」。

先談ADF的外型,「低雷達識別性」是各國在自行研製五代戰機的基本,ADF肯定要納入考量,爲了減少雷達反射強度,高聳的單片垂尾就不能再用,比如F-22、F-35那樣子的V型雙垂尾,是比較主流的方案。事實上,各國在自研戰機時,也是「模仿成功經驗」,包括日本的心神驗證機、韓國KF-21、土耳其TF-X、中國大陸殲35,外型都頗像F22或F-35。

進階的問題是引擎來源,這一直是個頭痛的問題。當年IDF最大遺憾就是隻取得小推力的F125引擎,使得當年IDF的研發團隊只能儘可能瘦身減重,限制了IDF的航程、性能、載彈量。過去幾年,中科院在公開場合被問到自制戰機時,提出了F125推力升級的「織女星計劃」,這令人想起幾項F125引擎的升級案,比如30年前的TFE-1088(也稱F125X),後燃推力從42千牛頓,升級到57千牛頓,可謂極具野心。

但升級代價很高昂,2009年印度曾思考「美洲豹攻擊機」(Jaguar Jet)升級案,詢問過F125升級需要多少資金,最終印度認爲報價太貴而沒有加入。如果要繼續升級F125,恐怕只有我們自己出資,風險與成本都要考量。再者,即便是F125X達到目標推力,仍然不是個令人驚豔的大推力引擎。做爲比較,著名的中推力引擎F404的後燃推力就有78千牛頓,仍比F125X高出一大截。

向美國申購合適的引擎最簡便。美國有2個主要發動機生產廠商:奇異(General Electric)與普惠(Pratt & Whitney),臺灣與兩家公司合作多年,1992年購入的 F-16A/B戰機,使用的是普惠F100引擎,而新購的F-16C/D戰機,使用的是奇異F110引擎。也就是說,臺美關係顯然比40年前好。如今號稱「臺美關係最佳」,美國再不提供我們自制戰機需要的引擎,就太說不過去了。

如果有得選,我們該要哪一種?這就談ADF是「中型戰機」還是「大型戰機」的問題。如果是中型戰機,那我們就申購F404/F414中推力引擎;如果是大型戰機,就申購F100/F110大推力引擎。這沒有一定的對錯問題,但筆者個人希望ADF是2具F110引擎的大型戰機,因爲這樣的技術難度較低。土耳其的TF-X就是如此,在未被美國製裁之前,他們向美國申購F110-GE-132型做爲TF-X的動力。

我們以雙引擎的F-22與單引擎的F-35來做比較,即使F-35的引擎F135的推力,比F-22的F119更大,但是F-35卻仍然被推力不夠所困擾,這是因爲5代戰機爲保持匿蹤性能,需要將飛彈置於內部彈艙裡,因此機身內空間愈大,愈容易安排彈艙與配套的機械結構。韓國的KF-21採用2具F414中推力引擎,但是剛問世的KF-21沒有內部彈艙,僅能採用機腹半埋的方式稍微減小雷達反射面,因此KF-21徒有五代機外型,但仍被列爲「4.9代戰機」,因爲最後一步還不能達成,韓國希望在KF-21的第二批次再做突破。

下一個議題就是航空電子與雷達設備,當然要使用新式的有源相控陣AESA空用雷達,紅外追蹤瞄準器,與其他包括即時資料鏈、威脅警告器、電子干擾與誘餌。中科院在臺北國際航太展上,曾展示一些並未量產的原型設備,不知道其成效如何,但中科院既研發又生產,未來如何面面俱到?

自制戰機是個綜合性的產業計劃,當年IDF在研發時,就推動了臺灣工具機產業、精密加工業,如今臺中沙鹿仍是精密機械重鎮。我們希望ADF自制戰機計劃,不但是臺灣的國防需求,也推升臺灣的各種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