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第六代君主姒少康,是如何以弱勝強,實現了少康中興的呢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是由禹創立的,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然而,打破了“禪讓制”的夏朝起初其實並不太平。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夏朝第六代君主姒少康,是如何以弱勝強,實現了少康中興的呢?

一.夏朝初期動亂竟失國,幸有遺腹子少康出生

在夏朝創立者禹去世後,由其兒子啓繼承王位。夏啓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因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所以他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被東夷有窮氏部落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 趁機西進,奪得夏政,造成“太康失國”。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自己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爲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

誰知,羿得權後,像太康一樣,只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

得到重用的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

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夏朝就此無主,幾近滅國。好在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有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給夏朝留下了火種。

二.少康精心準備、立下復國之志

姒少康自幼便聰慧過人、機智多謀,母親緡見兒子頗有出息,便將夏朝王國的慘痛經歷全部告訴他,希望他能爲父祖報仇雪恥,並再度興復夏朝。亡國之恥令少康痛徹心扉,剷除寒浞父子、興復故國,就此成爲他畢生奮鬥的目標。

少康長大後,開始爲有仍氏牧正(主管畜牧),可當澆聞訊後,立即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只得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負責掌管飲食。

有虞氏國君很欣賞少康的才幹,在得知他的真實身份後,不僅沒有將其驅逐,反而把兩個女兒都嫁給少康爲妻,並將綸城(今河南省虞城縣西35裡)做封地。

綸城是個彈丸小城,只有田一成(方圓10裡)、衆一旅(500人),但即使如此,少康也覺得很滿足。此後,少康以綸城爲根據地,精心準備、日夜謀劃復國大業。

爲壯大自己的實力,少康在日夜操練部屬的同時,又跟夏朝遺臣首領伯靡建立了聯繫,命令他招撫斟灌氏、斟尋氏的殘衆,並將他們打造稱一支復國生力軍。

與此同時,少康命令將軍女艾等人在寒浞父子統治的地區刺探情報,並鼓動當地民衆反叛寒浞父子,這無形中削弱了對手的實力。

三.討逆成功後、創少康中興

經過長達20餘年的辛苦經營,實力獲得飛速發展的少康,終於打出討逆的旗號,他們僅用了4年時間便擊殺寒浞父子,完成興復故國的偉業。

此時,距太康失國已近百年時間。少康興復夏朝後,宣佈定都綸城,並將庶子無餘封在越地(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陵墓,這便是越國的開端。

有鑑於太康失國的慘痛教訓,少康復國後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從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此,在少康稱王的21年間,國內外局勢安定,各部落衷心擁戴,各項事業也蒸蒸日上,史稱“少康中興”。

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曆代王朝最早的"興",那麼啓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而太康則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姒少康還朝,夏朝才真正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從而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四.姒少康以弱勝強的原因分析

自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啓殺伯益奪得王權,並通過甘之戰挫敗反對者建立夏王朝後,又經太康、仲康、相、少康等四世,共約近百年的時間,多次運用戰爭手段,才確立了夏后氏的統治。總結在這過程中,軍事鬥爭的成敗,重要原因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

太康之所以失國,是因爲他“盤於遊田,不恤民事”;寒浞爲何能代夏,是因爲后羿“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寒浞爲什麼會滅亡,是因爲他“恃其讒慝詐僞而不德於民”。

而姒少康能中興,也在於他立足綸邑後,“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因此說:在政治上重視人的因素;在軍事上重視謀略,這正是少康能以弱勝強、重建夏后氏統治的重要原因。

總之,夏朝第六代君主姒少康,能夠以弱勝強實現少康中興的原因是:從小立志收復祖國,並且經過近20年長期精心、周到、細緻的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加上他在政治上重視人的因素:他充分團結各方誌同道合的勢力、大膽任命英勇善戰的將領。

在軍事上姒少康又十分重視謀略:他派歷史上首位女間諜女艾,打入敵方內部爲間諜;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寒浞的另一個兒子)於戈。從而逐步削弱了敵方的軍事實力。

姒少康從小就樹立大志,爲復興祖國勵精圖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仰;他政治上重視人的因素、軍事上重視謀略的作戰方針,同樣值得後人效仿與借鑑。

生活在目前優越條件下的我們,應該遵紀守法、珍惜前輩們創立的良好環境,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爭取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由“老吳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