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衛福部:18歲臺男身高縮水1.2cm、臺女身高破160cm
根據衛福部調查發現,臺灣18歲男性的身高出現下降的情況,平均下降1.2公分,不過,臺灣男性平均身高愈來愈低,但女性平均身高卻反而愈來愈高,甚至突破160公分的門檻。本報資料照
根據衛福部調查發現,臺灣18歲男性的身高出現下降的情況,平均下降了1.2公分,不過,臺灣18歲男性平均身高愈來愈低,但臺灣18歲女性平均身高卻反而愈來愈高,甚至突破160公分的門檻。醫師表示,最近青少年門診診診爆滿,家長們都對孩子的發育相當焦慮,其中相同的兒童發育問題之一便是「肥胖」。
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若以單一年齡做一比較,臺灣18歲男性的身高從2013至2016年的平均值173.3公分,降到2017至2020年的172.1公分。2005至2008年統計,19至30歲臺灣男性平均則爲172.4公分;臺灣18歲女性在2005至2008年時身高平均159.7公分,2013年至2016年長高到160.7公分,最近一次2017至2020年平均身高直接來到162.1公分,與男性情況大相逕庭。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表示,根據臨牀觀察,臺灣女性近年身高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分析與女性運動風潮興盛有關,過往女孩子都被教導要文靜,鼓勵從事室內活動而非戶外運動,但隨着臺灣的性別刻板印象逐漸減少,家長也鼓勵女兒要多運動,當女性開始運動、營養比較均衡時,便開始愈來愈高。
家長對於孩子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長期都相當關注。李宏昌說,過往青少年要看發育問題都得到小兒科掛號,但近年因應需求,將青少年門診分出來個別開診,卻出現診診爆滿的狀況,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相當焦慮。
李宏昌指出,長高與賀爾蒙分泌息息相關,臺灣青少年門診之所以爆滿,因爲臺灣青少年得面對家庭、社會還有學校的多重壓力,很常出現身心疾病,導致內分泌失調,連帶影響到生長激素;另外則是社會對男性身高的要求愈來愈高,過往170公分就相當標準,但如今甚至有家長認爲「沒有178公分就算矮」。
李宏昌以歐美國家對比臺灣,許多臺灣家長髮現,若親戚小孩在美國、加拿大生活,「明明是同年齡的小朋友,卻比自己的小孩長得更高」,推測是教育、生活環境壓力的不同,導致的差異。
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則說,身高的影響因子相當多,近幾年醫界討論是否與環境賀爾蒙影響有關,但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兒童肥胖問題」確實迫在眉睫。近年兒童肥胖率逐年增加,主要受到飲食習慣不良,長期高熱量飲食,加上生活作息改變,兒童使用3C產品、熬夜等等狀況,都影響身體生長激素分泌。
彭純芝建議,若要兒童長高,得要有充足的睡眠,並且飲食中的維生素C、D、鈣質攝取得要足夠,減少高熱量油炸食物,透過運動促進維生素D與鈣質之間的轉換,才能夠讓生長過程順暢。
李宏昌也說,臺灣兒童肥胖盛行率一直是問題,女孩8至10歲、男孩10歲至11歲時家長要開始注意,這時正是賀爾蒙分泌生長激素的預備期,補充鈣質外還要增加維生素D,此外維生素K2也相當重要,同時減少含糖飲料,增加運動,避免營養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