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亞門之戰:羅馬軍團對帕提亞帝國的首殺

公元前40年,如日中天的帕提亞帝國突然向羅馬發起全面入侵。在五花八門的各類帶路黨幫助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巨大成果。除豪取敘利亞與黎巴嫩全境,還順帶將戰火燃燒至小亞細亞半島。

然而,這樣的好運緊緊維持不到一年,就被匆匆趕來的羅馬主力軍掐滅。後者在著名的西里西亞門佈下戰陣,幾乎兵不血刃的豪取大捷,從而打破了帕提亞騎兵的不可戰勝神話。

卡萊之戰的勝利 讓帕提亞對羅馬心生輕視

早在公元前53年,貴爲羅馬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強行東征,企圖用看似羸弱的帕提亞人積累戰功。豈料誤入對方精心設計的口袋陣,在乾旱且炙熱的沙漠中慘遭伏擊。不僅使麾下兵丁折損過半,連自己都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作爲報復手段,帕提亞軍隊很快沿原路反攻,並在兩年後包圍敘利亞首府安條克城。儘管沒能得手,甚至在返程途中遭羅馬守軍擊潰,卻給失去保護的鄉村造成嚴重破壞。

此後,羅馬政壇因克拉蘇之死而失去平衡,進而演變爲一場持續多年、波及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全面內戰。帕提亞人得以在幼發拉底河以東笑看一切,甚至派出過小股部隊增援共和派大佬龐貝。即便凱撒獲勝後權傾一時,還推出過二次遠征計劃,依舊因遭遇暗殺而作罷。或許在同時代觀察家看來,兩強的分庭抗禮主要源於實力對比,而且運氣還往往站在帕提亞那邊。更爲糟糕的是,可能連國王奧德羅斯二世與王儲帕科魯斯都信以爲真,不斷爲主動進攻積蓄力量。

鼎盛時期的帕提亞帝國 勉強與羅馬維持着某種平衡

公元前42年,羅馬正式步入後三巨頭時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勢力分區割裂現象。簡而言之,就是單個巨頭只能掌握共和國的某些部分,用相應產出供養數量有限的軍隊。若有需要增加投入,就必然以類似外交偓佺的方式找其他巨頭交易。如果說僅佔據阿非利加行省的雷必達不過是結構性陪襯,那麼掌控廣袤東部的馬克-安東尼同樣看似泥足巨人。由於地中海和各條山脈阻隔,以及分佈其中的大量附屬國存在,他治下的專區實則可分爲埃及總部、大敘利亞、小亞細亞和希臘這四個部分。尤其是最靠前沿的敘利亞,若被佔領就可以阻斷南北交通。加之帕提亞人對當地滲透、經營超百年時間,很容易尋覓到願意合作的親伊朗勢力。

此外,在孟達會戰中被殺的拉比努斯之子昆圖斯,已經跑路到泰西封尋求阿薩西王室庇護。由於雙方早就有過合作經歷,這位羅馬流亡者很願意爲帕提亞軍隊充當開路先鋒。僅憑父親過往積累的人脈關係,就足以勸說那些曾爲共和派作戰的部隊。與之類似的還有猶太貴族安提克,他的集團完全有能力讓猶太王國倒向東方。介時,安東尼將不得不首先留在埃及防守,他的北方偏師則無力獲得充沛財源支持。

由於地理和地緣阻隔 安東尼的地盤很容易遭相互割裂

正在前線休息的帕提亞貴族武士

公元前40年春季,蓄勢待發的帕提亞軍隊終於越過幼發拉底河,向着毫無防備的敘利亞發動閃電戰襲擊。這支部隊的主力約爲20000人,全部是標誌性的東方騎兵組成,並且由王儲帕科魯斯親自掛帥。若再考慮到國王奧德羅斯尚未出動,那麼後續還將有更多分隊被投入前線。其中自然包括大批量徵召步兵,對奪取主要城市的控制權有極大作用。

相比之下,羅馬的敘利亞駐軍不超過2個軍團,僅爲敵方規模的50%。而且分散部署於多座城市或堡壘內,無法在第一時間形成有效合力。作爲急先鋒的昆圖斯趁機到處遊走,勸說同情者或父親的老部下們隨自己一同抗爭。結果還真籠絡來不少變節者,陪同帕提亞騎兵向首府安條克進發。剛剛上任的敘利亞總督盧修斯已無兵可用,只能棄城逃往更遠的乞裡西亞地區。但還是在途中被敵軍抓捕,慘遭滿腔仇怨的昆圖斯處決。

流亡者昆圖斯 成爲帕提亞戰勝羅馬的關鍵人物

隨即,這支帕提亞-共和派聯軍兵分三路,分別向南北兩翼擴大佔領區。其中,王儲帕科魯斯的精銳速度最快,一口氣衝至千里外的加沙。由於羅馬的敘利亞駐軍完全倒戈,沿途的各自治城市紛紛跟着改旗易幟,連生活在約旦沙漠裡的納巴泰阿拉伯人都要派代表前來朝拜。其次是帕提亞貴族巴爾扎法內斯的第二路人馬,幾乎同步趕往猶太國首都耶路撒冷。他們用和談名義綁架了兩位親羅馬首領,將暗通曲款多年的大祭司安提克扶上王座,順便爲本次遠征增添到不少生力軍。

不過,成果最爲顯著的還要屬昆圖斯。他以倒戈的2個軍團爲班底,輔以部分帕提亞騎兵分隊,沿着乞裡西亞海岸向西猛衝。雖然羅馬卻有在亞細亞行省駐紮另外2個軍團,但同樣是分開駐紮、不能及時形成合力禦敵。加之沿途的各附庸國來不及給與增援,只能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倉促出擊,最後在敗退時連象徵榮譽的鷹旗都隨手丟棄。他們的潰敗,往往意味着大片區域至少在明面上採取中立,幾乎很少有城市再公開效忠安東尼。因而到這年晚些時候,整個羅馬的小亞細亞控制區都落到叛逆手中。

僅用一年時間 帕提亞軍隊就將安東尼的轄區截斷

此時,帕科魯斯和昆圖斯基本完成了戰前預想,將安東尼的地盤壓縮至互不接壤的埃及、塞浦路斯與希臘三地。後者若要發起反撲,必須走危險係數極高的海路調配部隊,又不得不面臨南北兩側的任何一處再遭打擊。帕提亞人則能儘快派騎兵來回堵漏,徵用投誠區的本地人口參加防禦,等待更多援軍從大後方趕來補刀。

美中不足的是,這輪閃電戰並未將艦隊力量考慮進去,特別是埃及豔后特里奧帕特拉的托勒密海軍。以至於還有推羅、以佛所和米利都這類沿海孤城拒不投降,繼續向遠在埃及的安東尼通報戰爭進度。等到後來的真正反擊來臨,這些港口又會成爲羅馬人的最佳補給站。當然,大部分帕提亞貴胄還缺乏對羅馬軍團的準確估計。這次遠征中的大部分硬仗,都是依靠帶路黨+變節者完成 ,難免會因經驗不足造成相當嚴重的認知偏差。

托勒密埃及的艦隊和糧食 讓安東尼得以迅速反擊

安東尼的副將文提狄烏斯 幾乎指揮了整場戰爭

公元前39年,馬克-安東尼如對手所料走海路前往希臘。但在完成總動員所需的全部準備前,他已命令副手文提狄烏斯率領2個軍團前往亞洲充當先導。作爲曾經的凱撒部下,這位悍將有着近乎類同的行事風格。既可以準確尋覓出敵軍命門,又能迅速策動如疾風暴雨般劇烈的反擊。

可能是考慮到對手兵力有限,卻可以利用靠近歐洲大陸的通訊系統,文提狄烏斯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橫渡博斯普魯斯海峽。相反,在來自托勒密王朝的艦隊和糧食儲備加持下,走愛琴海到半島西南部上岸。隨後不緊不慢的建立營地,在友好城市和羅德島盟友的幫助下穩固登陸場。這裡距安東尼的希臘大本營不遠,還是埃及豔后能直送物資的航程極限。倘若叛逆者貿然來攻,多半會因爲補給問題而熬不過去。

文提狄烏斯選擇直接走海路搞戰略包抄

事實上,在北方紮營的昆圖斯相當恐懼,深怕自己遭兩路安東尼援軍夾擊。於是斷然拋棄前一年搶來的佔領區,向着半島東南部的乞裡西亞地區狂奔。同時快馬向留在敘利亞的帕科魯斯求援,要求他儘快將精銳騎兵派來助戰。最後停留在至關重要的西里西亞門紮營,謹防有追兵輕鬆通過整座托羅斯山脈。帕提亞王儲雖沒能親自到場,還是派大將巴爾扎法內斯的偏師抵達,希望爲日後的即將到來的決戰打好基礎。

另一方面,安東尼又武裝起2個軍團抵達小亞細亞。但文提狄烏斯已提前拔營追擊,不斷走有艦隊保護海岸線前行,幾乎每次都只比地方晚幾天抵達目的地。整個過程看似平淡無奇,卻對後來的戰場勝負有不少影響。因爲追擊者補給充足、井然有序,節省出大量體力以備不時之需。前方的被追擊者則心浮氣躁,爲爭取時間差而奪路狂奔,一路跑下來難免更爲疲勞。好在帕提亞盟友的首批援軍率先趕到,而文提狄烏斯這邊同樣獲得不少半途加盟的附庸武裝。

三支參加西里西亞門之戰的軍隊路線圖

即便如此,帕提亞-共和派聯軍的紙面實力仍舊略勝羅馬追兵。他們不僅有2個相當完整的老兵軍團,還能獲得帕提亞具裝重騎兵和更多輕裝弓騎的有效協助。反觀文提狄烏斯的主力也不過是2個軍團,餘下皆爲從希臘和亞洲本地招募的騎兵、標槍手、弓箭手和投石手。但與當年的卡萊之戰不同,彼時的沙場的由空曠平原換到崎嶇山地,足以讓大股騎兵感到空間侷促、施展不開。奈何帕提亞人同樣有在亞美尼亞山區的作戰經歷,且根本不把眼前的困難放在眼裡。巴爾扎法內斯更是狂妄至極,覺得自己完全能在友軍步兵準備好前攫取勝利。

於是,這場西里西亞門之戰的勝負歸屬,就因爲一方將領的分毫差池而被命運鎖定。因爲空間限制,規模龐大的帕提亞弓騎兵無法迂迴至側後方漫天放箭。他們全都擠在陣列最前方的低窪處,勉強拉弓向據守山頭的羅馬人射擊。雖然猛烈且密集,但由於只是集中在一個方向上,故而無法對構成盾牌陣的重步兵造成威脅。相反,更多輕重標槍、箭矢與石塊從高處傾斜而下,讓普遍不穿戴護具的輕騎兵損失慘重。更爲要命的是,戰場空間如此狹窄,無法爲前後兩隊的交替騰出通道。巴爾扎法內斯沒法將具裝騎兵調上前衝鋒,同樣也不能讓輕裝分隊後撤休整,已在對方致命火力打擊下亂作一團。

由於地形限制 帕提亞輕騎兵完全打不動軍團陣列

眼看對手陣腳不穩,文提狄烏斯果然下令軍團步兵們發起總攻。他們由據守多時的山頭俯衝而下,瞬間就將缺乏保護的輕騎兵打的七零八落。由於毫無退路可言,這些帕提亞平民戰士被完全困於馬上,要麼被羅馬人的短劍刺傷,又或是被蜂擁而至的步兵拉下馬。恐懼心理很快傳導至隊伍後方,連帶着讓尚未登場的貴族武士都心驚膽戰。巴爾扎法內斯覺察到已無翻盤可能,直接率貴族的具裝甲騎們轉身逃跑,頭也不回的奔向敘利亞方向。

直到此刻,另一側的2個變節者軍團才完成整隊,卻驚訝的發現帕提亞盟友們開始瘋狂跑路。由於擔心遭清算,又不願意繼續揹負着叛徒罵名流亡,便毫不猶豫的向文提狄烏斯投降。昆圖斯只能率少數親信出逃,不久便被逮捕處死。

昆圖斯在逃跑途中被俘虜處決

稍後 帕提亞具裝騎兵在阿曼努斯隘口被全殲

幾天後,巴爾扎法內斯與其他帕提亞殘軍抵達南面的阿曼努斯隘口。他依然希望能堵住去往敘利亞的必經之路,爲王儲的精銳爭取迂迴時間。同時,更多騎兵分隊被召集過來,幫助他抵禦的文提狄烏斯羅馬追兵。不料後者竟只派輕騎兵上前佔據通道,將大量笨拙的具狀騎兵吸引過來。最後用休整完畢的主力軍團收尾,徹底消滅了包括主帥在內整支帕提亞部隊。

至此,羅馬人在安東尼抵達戰場前,已完成對強敵帕提亞人的兩次決定性勝利。隨着時間推移,前線的軍團數量增加到4個,另有大量輔助部隊協同行動,直接逼迫帕科魯斯撤回本土休整。然後沿海岸線南下,逐個“收復”先前宣佈易幟的自治城市。接着分兵抵達耶路撒冷,壓制當地的猶太親帕提亞武裝,並且把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希律扶上王位。

此後的2個多世紀內 帕提亞慘遭羅馬的血脈壓制

次年,不死心的帕提亞王儲還想捲土重來,召集更大規模的騎兵力量入侵敘利亞。結果遭文提狄烏斯的11個軍團迎頭痛擊,在希爾赫斯提卡大捷中兵敗被殺。在他嚥氣之後,帕提亞帝國將逐步走向衰敗,並且一直被羅馬人血脈壓制達兩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