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給技術進步多一點空間
連日來,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在武漢迅速擴張引來各界關注。百度港股股價連續兩日大漲,資本市場也颳起了無人駕駛風,一衆企業站上了風口浪尖。
隨着蘿蔔快跑在武漢的訂單量攀升,科技革新衝擊勞動力市場的話題一併升溫。除了武漢,杭州、深圳等城市也因爲無人駕駛競爭搶跑出圈。
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被取代”的焦慮都會捲土重來。正如網約車興起時出租車司機的牴觸,汽車企業擔心無人駕駛一旦成規模,它們生產、銷售汽車的固有商業模式將被顛覆……
焦慮可以理解。蘿蔔快跑確實越跑越快了,無人駕駛也從低潮中復甦。從百度的財報中可知,不少城市陸續發放完全無人載人車牌照,企業間的摩拳擦掌都能找到依據。
圈內人態度改觀,也是行業熱度迴歸的見證。一年前,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曾經潑冷水,無人駕駛還看不到完整的邏輯,甚至需要另尋他路。
7月11日,何小鵬改變態度,Robotaxi在加速,兩年後大概進入轉折點,“別猶豫,趕緊改,後面那個纔是大傢伙”。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任何一項革命性技術的市場商業化成功,都要和時間賽跑、和成本對抗、和政策博弈。越往前走,則意味着更多經驗累積,技術賦能推而廣之,產業實現迭代升級。
無人駕駛同樣如此。無人駕駛代表着車路協同,受到政策法規、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通訊條件等方方面面影響。
但無人駕駛是大勢所趨。短期看,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度、路測樣本數據準確度、安全性保障、城市路段開放情況都在完善中。
長期來看,科技企業不斷地累積道路里程,迭代算法,自動化對人力的改造和優化只會步步向前。
尤其是對技能門檻相對不高,且都可以承接短期、彈性就業者,漸漸都對從業者提出了“少而精”的要求。
在無人駕駛之前,AI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或部分替代。客服人員、網約車、出租車、城市功能車、貨運領域,都會隨着技術進步經歷同一個過程,即可能被AI重塑行業入門規則。
科技賦能的大勢之下,自然包括對可能產生的人的問題、就業問題的消化。所以,我們擁抱科技創新,還要正視創新帶來的種種衝擊。
創新之路註定不平坦,不妨給技術進步多一點空間,無人駕駛也是一樣。無論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還是置身其中的企業,需要對新技術更多寬容,並同步思考如何釋放出更多機會,給予社會民生問題更多關切。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