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中期分紅提上日程,計劃分紅比例不超過30%
在監管政策鼓勵和要求下,市場對分紅問題越發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在年度分紅之外考慮中期分紅。在一向“出手闊綽”的銀行領域,目前已有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大行披露中期分紅方案,另有多家城農商行亮出中期分紅計劃。
早在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就有個別銀行高管透露,將響應政策研究中期分紅事宜。針對今年以來銀行股的亮眼表現,也有分析師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接下來部分銀行年度多次分紅的可能性增加,利率下行背景下,會進一步吸引防禦性資金、長期資金,有望提升估值。
不過考慮到銀行業的金融特性,最重要的仍是統籌好短期分紅與長遠發展的關係。有專家提示,在盈利下滑壓力下,銀行提高分紅比例應基於良好的經營業績,平衡好股東、員工、投資者、存款人等利益相關者的關切。
五大行計劃實施中期分紅
4月29日晚間,五家國有大行密集發佈公告,宣佈將實施2024年中期分紅。
其中,工行、農行、建行、中行當日發佈的董事會決議公告均顯示,各行2024年度中期利潤分配相關安排議案獲董事會全票通過,其中明確了中期利潤分配條件、分配比例上限。
綜合各行中期利潤分配議案,各行將根據經審閱的2024年上半年財務報告,合理考慮當期業績情況,在2024半年度具有可供分配利潤的條件下,實施2024年度中期分紅派息,現金股息總額佔集團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的比例不高於30%。
四大行上述議案尚待股東大會審議批准。交通銀行也在當日發佈《關於2024年擬實施中期分紅的自願性公告》稱,公司高度重視投資者回報,連續12年現金分紅率超過30%。爲進一步貫徹落實監管政策導向,使投資者及時分享公司發展紅利,增強投資者獲得感,該行擬於2024年實施中期分紅,後續將根據《章程》規定及2024年半年度淨利潤水平制定具體的中期分紅方案,提交董事會審議批准。
四大行均表示,後續制定2024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時,將考慮已派發的中期現金分紅因素。其中,工商銀行稱,後續制定2024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時,將扣除已派發的中期利潤分配金額。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有關規定,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後實施。
記者注意到,早在此前召開的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管理層就曾提到中期分紅事宜。
“我們也希望繼續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分紅,30%的分紅比例應該不會變。”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透露,考慮到前期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其中鼓勵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紅,建行也在研究,結合股東意願、資本補充、監管要求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爭取依法合規、積極有序地推進中期分紅。
交通銀行董事會秘書何兆斌則表示,未來交行會根據監管指引要求和投資者的訴求,積極研究繼續實施中期分紅事宜。
記者梳理髮現,在2008年至2010年間,交通銀行曾連續3年在上市銀行率先實施中期分紅,分紅方案均爲每10股派息1元。建設銀行也曾在2008年實施中期分紅,每10股派息1.105元,當時現金股息分配比例爲45%。
響應監管要求
除上述五大國有銀行外,綜合媒體報道和銀行公告,包括浙商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蘇州銀行、蘭州銀行、滬農商行、紫金銀行等多家股份行、城農商行也提及或已經披露了中期分紅計劃。
比如,江蘇銀行、蘇州銀行、蘭州銀行董事會4月下旬審議通過了關於提請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定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事項的議案;滬農商行、紫金銀行董事會也審議通過了關於公司2024年中期分紅安排的議案;上海銀行董事會會議同意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事項。
作爲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重要途徑,現金分紅是增強投資者獲得感的重要途徑。去年以來,銀行股表現亮眼,不少分析認爲,市場避險情緒濃厚,銀行股的低估值、高股息特點更具吸引力。而一年多次分紅,也被業內認爲是響應新“國九條”及證監會相關要求,有助於提信心、穩股價,尤其國有大行具有較強示範作用。
證監會在今年3月發佈的上述《意見》中提出,要推動一年多次分紅,具體要求包括:完善監管規則,進一步明確中期分紅利潤基準,消除對報表審計要求上的理解分歧;要求中期分紅以最近一期經審計未分配利潤爲基準,合理考慮當期利潤情況;簡化中期分紅審議程序,壓縮實施週期,推動在春節前結合未分配利潤和當期業績預分紅,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引導優質大市值上市公司中期分紅,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到了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時隔10年再升級。其中明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並舉推動提高股息率,並要求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
事實上,銀行股尤其國有大行一直是上市公司中的分紅主力,去年銀行板塊現金分紅比例進一步邊際提升,據民生證券測算已達到30.9%。其中,國有大行2022年度計劃分紅金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2023年度則超過4100億元,分紅比例普遍維持在30%以上。在經歷一輪明顯上漲後,42家上市銀行中,按照4月30日最新收盤價,仍有25家股息率在5%以上。
如何平衡利潤分配與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淨利潤主要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並通過資本的槓桿作用再次作用於實體經濟。根據財政部2020年12月印發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其中分紅上繳比例(分紅金額/歸母淨利潤)達到30%可獲滿分。
不過隨着銀行盈利壓力凸顯,在資本內生補充能力下降的客觀背景下,加上部分國有大行作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面臨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達標壓力,提分紅還是降分紅的討論也有所增加。從大行一季報來看,去年減收卻增利的局面未能維持,六大行中有5家出現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
不過,何兆斌在上述業績會上表示,雖然去年交通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可能面臨更高的資本要求,但依靠降低分紅率緩解資本壓力並不是交通銀行的正確選項,目前交通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仍處於合理區間,距離監管底線要求存在一定的緩衝區間,後續將通過促進內生性資本增長與建立多渠道資本補充相結合,保持健康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央行曾在去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2018年至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的累計淨利潤中,約2/3用於留存補充自身核心一級資本,確保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滿足國際監管要求,並通過信貸投放等渠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其餘部分主要用於向股東分紅等。
近年來,監管部門也持續推動拓寬銀行的外源資本補充渠道。目前來看,國內5家入選G-SIBs的國有大行,均已將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提上日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計劃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合計不超過人民幣4400億元或等值外幣。
另一方面,低估值仍是銀行股普遍面臨的困境,這也成爲影響上市銀行再融資能力的一大因素。繼去年在大行帶領下走出獨立行情後,今年以來,銀行板塊繼續領跑,中證銀行指數至今已漲超16%,跑贏大盤近12個百分點,但銀行股全面破淨格局仍未打破,市淨率(PB)最高仍不超過0.9倍,還有4家銀行低於0.4。
有分析人士表示,一年多次分紅意味着股東現金流改善、獲得感更強,有利於進一步吸引增量資金,尤其在利率下行通道中,對長期資金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長期看對估值修復有積極意義。
不過,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提示,金融機構擬定分紅方案時有多方面考量,提高分紅比例應基於良好的經營業績,要平衡好股東、員工、投資者、存款人等利益相關者的關切,要充分考慮、妥善處理好短期分紅與長遠發展的關係,切勿“打腫臉充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