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着說下“流程再造”

發完項目管理的文章,收到幾個問題:

有位業務負責人跟我說,“外面世界變化太快,好焦慮,以前有預算時,找個外包公司能解決很多事,簡單多了”。

現在,那套做事方式不管用了,一看朋友圈,各大平臺都在推廣自己的新方法,還有些SaaS工具廠商,說能幫忙解決數字化、信息化問題。

乍眼一看,每個都有用;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些看不懂,學吧,又不知道從哪開始,不學總怕被淘汰;你能不能詳細給我講講,作爲一個部門領導,如何改變原來「徒手挖礦」的工作模式?

怎麼把任務整合到項目管理、IPD工具裡去?從哪個環節開始?任務、項目管理、IPD三者有什麼區別?不是一回事嗎?真不是。

確實容易混淆,我把聊天記錄整理出來,你聽聽看。

01

“徒手挖礦”,蠻幽默地形容。什麼意思呢?

說個場景:

想象一下,你是團隊領導。有一天,大老闆給你下任務,他說:“小王,8月份有30萬預算,想做一波傳播,你寫個計劃吧。”你馬上回答:“領導,沒問題,我這就去弄。”

於是,你回到部門,趕緊召集小團隊開會。大家一起頭腦風暴後,開始寫計劃;你們決定把預算分成兩部分,20萬用來做信息流投放,10萬用來做品牌宣傳。

計劃得到領導批准後,趕緊讓團隊去聯繫三方公司,大家一個一個做BD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經過一番對接和協調,事情終於搞定了。

合作的乙方公司,會提交一個結案報告給你,而自己團隊直接對接的合作伙伴,需要一個跟進合同,做收尾工作;等到所有事情都彙總完畢,和領導交流確認後,這輪工作纔算正式結束。

這就是“徒手挖礦”式工作模式。

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輔助工具,全靠人和人之間直接溝通和手工操作。下次遇到類似情況,還得重複同樣的過程,一點數據資產也留不下。

那麼,先進的工作方式什麼樣?

領導說完需求,你立刻記錄下預算、時間和目標。信息被整理到一個工作面板上,夥伴們在工位上坐着,都能看到新的任務來了。

他們在平臺上@你,提出想法和建議,比如:怎麼分配預算,是否需要組織線下活動?是否應該製作宣傳視頻等;此刻,你還沒走出大領導辦公室,但利用面板,已經把很多隱性訴求挖掘出來。

確認過需求後,事情一下子就清晰多了;接下來,你爲每個任務指派責任人,並設置具體截止日期。這個工作面板不僅讓團隊溝通變得透明,還能實時追蹤每個環節的進展,確保一切按計劃進行。

此外,你還能監控預算使用情況,查看合作伙伴詳細信息,如達人性別、屬性、目標用戶羣體等,信息都自動記錄在系統中。

你不需要用一下午時間,再做一個PPT給領導看,因爲,他能直接在面板上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信息,一切都無縫對接。

項目結束後,系統會自動收集所有相關數據,比如本次活動用了哪些達人,回報率如何,供應商的合同歸檔日期等;這些數據不僅用來總結本次項目,以後也能直接拿來作爲決策依據,幫助團隊不斷優化工作流程。

這就是,新時代工作方式;簡單講,工具和個人經驗相結合,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和人工操作,讓大家更能專注於核心任務。

因此,利用協同工具提高生產力,業務才能取得質的飛躍。

02

看到這,你可能會有點疑惑:任務管理和項目管理到底有什麼不同?它們真的不一樣。任務管理日常主要有兩種形態:

第一種,一個人做一個單一的任務。比如,小王,你負責做個海報。在一個創業公司裡,做海報這件事只有小王一個人在做,這是典型單一任務。

第二種,多人協作完成一個任務,這種稍微複雜些,要2-3個人一起合作。還是拿海報爲例,文案由市場部負責,主色調由UI設計師或需求方確定,而你,小王,只需要專注於創意和排版。

這種情況很常見,也容易需要返工。以前,我經常看到設計師做出來的海報,最後使用部門的領導會不滿意的批評說:“視覺審美差,文案也不夠生動,要不再改改吧。”

其實,問題的根本在於需求沒有說清楚。

有些人誤以爲任務管理是列個“待辦事項”清單,這不夠準確。一旦涉及到要五個人以上協同的任務,就必須被視爲一種更復雜的狀態。

比如:在大型公司的市場部,做市場調研要一個小組,包括數據分析師、市場專家、報告起草人員和設計師一起完成。

這種情況下,任務管理要設定截止日期,明確每個人的具體任務,必要時,接受任務的人還要在過程中向領導彙報進展,以確保項目不會延期。

據我的經驗,中型企業在這方面的溝通成本非常高。

另外,任務往往具有重複性。你今天做了一張圖,明天可能還要做,或許只是換個模板就行,但你不能一次性全部完成;廣告投放也是如此,今天使用的素材,明天可能還會再用。

不過,現在大多數公司還沒有形成歸檔的意識,頂多是各部門之間建立了一個單獨的知識庫,供其他部門使用。

弄清楚任務,再來說說項目。

小型項目是5-10個人起,飛書CEO謝欣有句話我非常認同,他說:項目管理本身爲了信息同頻,注意,是“同頻”,不是同步,同步是信息內容的傳遞,而同頻要求的信息內容和理解都一致。

項目組內成員彼此不熟悉,協作就容易不順暢,所以,項目經理一般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怎麼讓項目組上下的信息能同頻上。

從廣義上講,任務是項目中一個組成部分,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限制,可能由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完成。

1984年和平獎獲得者Desmond Tutu說道:“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eat an elephant. A bite at a time. ( 只有一種吃大象的方法。一次咬一口)”。

幾乎所有的想法都遵循這種理念,將項目劃分爲一系列小的、可管理的任務;項目管理和任務管理並駕齊驅,因爲小任務完成了,項目才能往前推,最終實現大的目標。

而且,項目有里程碑意義和明確的結果,最後必須有完整可交付的東西,如:一個產品、一個服務。

說到起源,能追溯到古代大型工程的組織和實施,但現代項目管理的概念,是在20世紀中,隨着CPM和PERT等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特別在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和航天項目複雜性時。

因此,它關注整個週期,包括一系列啓動、規劃、執行、控制和結束,項目經理還必須考慮成本,範圍,期限和可用資源等等等。

看到這,你也許會說:什麼時候用項目管理,什麼時候用任務管理呢?

任務管理,主要用來搞定那些重複發生或單獨的小任務。不管你是自己幹,還是在團隊裡給別人配合,只要是經常做的事,就屬於任務管理範疇。

比如:

你在一家B2B公司做銷售。每天工作包括查看客戶名單,寫日報,回訪,這用一個任務管理工具就夠了;或每天需要安排5-6個會議,確定每個會議的時間,這種計劃性和重複性的工作,也是任務管理的理想方式。

而項目呢?是更大的活兒。一個項目經理得同時搞定很多事情,要規劃整體節奏、進度,還得跟很多人協調配合,簡單講,牽扯的事兒多。

再通俗一點:任務是垂直循環的,項目是橫向拉通的。

03

搞清楚二者關係,理解“流程再造”就不難了。

什麼是流程再造?

這個概念,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邁克爾·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諮詢集團的總裁詹姆斯·錢皮(James Champy)在90年代提出的一種管理思想,那時候,非常流行。

簡單來說,流程再造是公司裡的一項重要活動;公司會從根本上重新分析、設計工作流程,並管理這些變化,目的是爲了提高績效,幫助產品實現跨越式的成長。

這個過程的核心是,以客戶滿意度爲導向的業務流程。

它打破公司傳統按職能部門劃分的管理模式,轉而以業務流程爲中心,從頭到尾重新設計管理流程。目的是爲了確保公司整體上的流程最優化,而不僅僅是某個部分。

理論比較難懂,我用簡單的方式解釋下“流程再造”。

你們公司開發一款SaaS產品。起初,老闆有個idea,然後,趕快招聘技術人員、產品人員,開發完成後又建立了市場部和其他支持部門。

雖然團隊不大,但應有盡有。可突然有一天,你們發現產品賣不動了,被市場上的其他產品取代了。

這時該怎麼辦?老闆開始考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甚至開始裁員。但裁員的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市場地位也開始不穩了。

然後,老闆才意識到要進行“流程再造”。也就是說:

重新圍繞客戶需求,以市場爲導向,重構公司的組織結構;重新思考,現在市場環境下,應該配置什麼樣的市場團隊、產品團隊和支持團隊,以符合當前需求。

這就是,流程再造的關鍵所在。

這個理論一開始很對路,直擊很多老闆的痛點,這也是爲什麼哈默(Michael Hammer)和錢皮(James Champy)被大家公認爲流程再造理論之父。

但是後來,很多專家在實踐理論時,走進了一個怪圈。他們太專注於按照原來的理論,從上往下實施,卻忘了往反方向思考,去挖掘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最終讓流程再造變得非常困難。

我覺得,流程再造有兩個問題需要關注:

阻礙流程原因是什麼?

流程本質問題是什麼?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目標,讓客戶成功使用我們的SaaS產品。那麼,設計流程時,應該以“客戶開始使用產品”作爲第一步。

也就是,從銷售環節開始,逐步推演到其他職能部門。

很多公司並沒有這麼做。他們遇到問題,會根據現有的職能、人員和資源來分析業務,並設計或改進現有流程;這種做法容易讓大家的思維侷限在自己的職能範圍內,從而根據原有的職能、資源來劃分流程接口。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各守一攤,大大降低協作效率;甚至影響到各部門的定位和成功,最終,因爲組織結構和業務需求不匹配,導致流程、業務也不匹配。

再具體一些,以市場部爲例。

過去幾年裡,不下十幾個老闆,跟我談過如何搭建市場部的問題,他們不確定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來做組織配稱。

我的回答都差不多:一切要圍繞客戶需求來設計流程。

如果你的產品是TOC(面向消費者的產品),現階段主要目標是吸引客戶,那就具體到在哪些平臺、渠道獲客,然後,直接招聘擅長這些渠道的人員。

如果目前不需要做品牌宣傳,就沒必要專門招一個負責品宣的人。千萬別爲了模仿別人而跟風,否則,招上來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用。

簡單來說,流程再造第一步,先忘掉部門思維,忘掉別人怎麼幹的;第二步,流程專門爲項目服務,一旦你把項目想得足夠清晰,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答案自然就會呈現出來。

這就是,自下而上的流程再造,不知道夠不夠清晰?

04

瞭解完自下而上,再來看看,自上而下。我想用一個詞來說明這一概念,那就是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即集成產品開發。

爲什麼選用IPD呢?

IPD是一種跨學科的方法,涉及產品設計、工程和生產團隊的密切合作,目的是加快產品開發的過程,提高產品質量,並減少成本。

提起定義,多數老闆聽着頭皮發麻,因爲太複雜。怎麼辦?我通俗的講一下:

最近AI很火,有幾個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向我抱怨,他們的技術團隊,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研究相關技術,但過了一年多,產品也沒立項,也沒有任何與AI相關的功能。

是不是很奇怪?

問題根源在於,白天的會議太多。老闆把市場部、產品部和技術部的各個部門負責人召集起來,經常討論,看PPT。

市場部說,同款產品有人做了,我們再做還有什麼壁壘?技術部則說,大型模型的價格已經降低,但國內的技術實力還是跟不上。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研究分析到最後,啥結果也沒有。

這正是IPD(集成產品開發)大顯身手的時候,如果一家公司發現一個市場機會,那麼,從項目開始做市場調研,到分配任務給各個部門,再到最後產品上線評審,IPD就像一個超級工具,能自上而下地推動所有事情。

所以,任務管理垂直循環進行,專注於單個任務的重複執行;項目管理是部門間的協作,圍繞一個共同目標橫向協調。

流程再造服務具體項目,從下向上反饋和改進;至於IPD(集成產品開發),則從頂層向下實施,確保整個流程一致性和連貫性。

總結

搞清楚問題,纔有答案。

看完後,什麼感覺?也許還不夠詳細,我想,你心中至少現在有了一個大的脈絡圖,知道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項目管理?怎樣進行流程再造,以及IPD具體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