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罹類風溼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後B肝復陽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爲肝病患者檢查治療。(北榮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若無適當監測、治療,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臺北榮民總醫院曾收治一名B肝康復的6旬翁,因類風溼性關節炎記憶,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受控後,經追蹤發現B肝復陽,病毒量從正常的測不到,升至1520萬IU,轉至胃腸肝膽科持續治療後,病情已好轉。

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免疫力下降,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導致肝炎發作。近年來在風溼免疫疾病治療的進展下,發展出許多生物製劑,都比過去更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病程,保護關節,改善病友生活品質,但同時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B肝復發風險。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就曾發現生物製劑「莫須瘤」(B細胞抑制劑)的治療對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最近北榮胃腸肝膽科及風溼免疫科共同發表1937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免疫抑制劑治療的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外,另一款生物製劑「恩瑞舒」(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在治療中抗體仍可能消失、B肝復發。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溼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陳明翰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常需接受長期免疫抑制治療,在長時間治療下,可能使B型肝炎發作。一名68歲男性,2014前診斷爲類風溼性關節炎,因口服藥物效果不佳,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

這名患者爲康復型B肝患者,因此會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每年追蹤B肝表面抗原。2021年,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復陽,病毒量上升至1520萬IU 。風溼免疫科醫師保持高度警覺性,及時轉至胃腸肝膽科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患者B肝控制良好,且持續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也得以受到穩定控制。

北榮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提醒,臺灣B肝盛行率高,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協助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複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

李懿宬表示,健保在今年3月1日起,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莫須瘤」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型肝炎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