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古宅何去何從?建築師:60歲的劉德華轉型仍發光發熱

中市「天外天劇場」,所有權人未取得建築許可,去年搶進強拆。(資料照片)

中市「天外天劇場」,所有權人未取得建築許可,去年搶進強拆。(資料照片)

中市天外天劇場被譽爲臺灣在日治時代最豪華歐式圓形劇場,「留」與「不留」爭議多年。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對多次文資審議未過關大嘆:「實在太可惜了!」;建築師謝文泰表示,私人古宅雖未受國家保護,若可在現代社會以歷史文化價值活化重生,猶如現已60歲的知名藝人劉德華,轉型適合角色仍是魅力十足。

中市天外天劇場由仕紳吳子瑜在1919年興建的私人戲院,1933年創建劇場開放民衆入場,經產權多次轉移,建築本體屢遭破壞,曾爲冷凍廠、釣蝦場及鴿舍,所有權人着手拆除,文史團體緊急搶救,自2014年起多次提報文資審議均未通過,雙方對峙爭議多年,去年遭所有權人強拆,該案法院近日判決確定。

「實在太可惜了!」曾參與搶救的文史工作者林芳如表示,當年民間力量興建豪華歐式圓形劇場,其中圓形屋頂長達18.6公尺的圓形軸距是當代建物最大,具重要文化價值,但多次提報文資審議,甚至新事證也未獲通過,她深覺惋惜。

林芳如說,私人古宅要保存必須要有民衆共識,天外天劇場已多次易主,當時接手屋主並非吳家後代,在他們的眼中就只是「廢墟」、「危樓」。

投入中市多處歷史建築活化規劃的建築師謝文泰表示,古宅都承載着某些人的記憶及故事,但受國家文資保護的古蹟須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猶如並非每位長者都具傳統藝術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受到人間國寶等級保護。

未受文資保護的古宅要何去何從?謝文泰說,要避免因開發利益而拆除,就要賦予新意義,找到適合的新角色,才能在新陳代謝的都市洪流中被社會接受。他並以走紅40多年的天王級藝人劉德華爲例,目前雖已邁入60歲轉型適合角色,依然是耀眼明星。

他建議,文史團體或政府必須突顯古宅重要文化價值、發展性,媒合投資賦予新生命、新面向,可轉型經營餐飲、文化商場,例如臺中市役所等歷史建築,對於都市有更好的發展。

「文資相關法令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謝文泰表示,現今的文資法令充滿了「限制」,「獎勵」僅杯水車薪,古宅都是老祖先留下的資產,所有權人可能因經濟問題被迫要賣祖產,若能釋出更多的獎勵例如容積移轉等,都幫助、鼓勵所有權人保留願意。

此外,謝文泰建議地方政府着手都市計劃時,先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將重劃區域內的歷史文化資產配置在公共設施、學校等用地,不僅可留下文資,更可突顯公共設施特色,並避免日後的文史團體的抗爭,打造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