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妥邁向大模型時代,人工智能重塑金融業態

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提升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然而這一變革也伴隨着對現有金融體系、監管框架以及從業人員能力的重大挑戰。

10月26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4·蘇河灣大會上,漢德資本主席兼創始合夥人蔡洪平會上稱,以商業銀行爲例,AI可以應用於客戶貸款審批、風險控制等環節,從而大幅提高效率。在對公業務中,通過大數據分析,銀行可以更精準地爲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優化貸款與資產證券化策略,增強企業的財務健康。此外,在理財與投資銀行業務中,AI大模型的應用也展現出巨大潛力,能夠實現智能化的投資、模型建立、對衝策略以及高頻交易等。

然而,這一變革也帶來了諸多挑戰。蔡洪平分析稱,金融機構需要投入成本對其IT系統進行升級,以支持大數據處理和AI模型的運行。監管機構則面臨相關法律法規更新,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朱健在會上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和金融行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效果已持續顯現,但與境外成熟科技金融市場相比,在創新資本總量、長期資本供給、資本市場服務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爲此,中國正着力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之首,從頂層設計層面爲金融機構指明瞭戰略方向。

朱健強調,證券行業具有綜合金融服務的獨特優勢,有利於推動“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證券公司可以作爲科技金融綜合服務的提供者、優質科創企業的價值發現者、開放金融生態的構建者以及科創企業產品服務的應用者,發揮多重功能作用。

浦發銀行董事長張爲忠也提到,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銀行也要建立起可持續科技金融的體系,用更加專業化、數智化、陪伴化的金融服務,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保障金融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在風險管理和模型構建方面,蔡洪平認爲,金融機構已經在使用小模型來處理關鍵化數據,以支持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和估值等領域。然而,隨着大模型技術的興起,業界開始探索這些新技術是否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但是大模型的應用也伴隨着隱私和安全的風險,這些風險尚未得到充分地監管。

蔡洪平強調,儘管諾貝爾獎等榮譽爲AI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但業界仍需腳踏實地,從小模型做起,確保每一步都穩健可靠。從現實出發,金融機構應首先立足於現有的業務,將小模型做到極致。小模型因其塊狀的特點,更爲方便和實用,對整個系統的要求也較低。在小模型成熟後,再考慮大模型的應用。